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阳光特奥
 第A06版:阳光特奥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美丽足球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来信来论
 第A18版:广告
 第A19版: 广 告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A22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A23版:上海地产
 第A24版:上海地产
 第A25版:F1极速上海
 第A26版:F1极速上海
 第A27版:F1极速上海
 第A28版:F1极速上海
 第A29版:F1极速上海
 第A30版:F1极速上海
 第A31版:F1极速上海
 第A32版:F1极速上海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乐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舞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第B07版: 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9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对上海的城市文明满意吗


  【主持人的话】

  去年国庆期间,鉴于中国公民在旅游途中的种种不文明行为,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了《国内游境外游文明行为公约》,此举在国内外都引起强烈反响。一年过去了,随着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的脚步临近,“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等口号,更在我们身边日益频繁地响起。文明礼仪,已经不仅关乎个人,更成为关乎一个城市和国家形象的重要指标。但与此同时,闯红灯、随地吐痰、在音乐会上响起手机铃声的个案却不时发生。那么,上海的城市文明程度到底如何?在奥运和世博期间,上海将给全世界亮出一个怎样的城市表情?让我们来听听嘉宾的观点。

  【主持人】

  吴小鲁

  【本期嘉宾】

  王瑞鸿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汪美华

  上海“百万家庭学礼仪”志愿讲师、台胞  

  安   昕

  图书策划人 

  倪   蔚

  时尚杂志编辑 

  主场对话

  打造上海的“城市表情”

  A、“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缺少界限

  主持人:在您的观察中,目前上海街头最不文明的行为是什么?

  王瑞鸿:我个人觉得最不文明的,是很多男同志光天化日之下,在公共场合随地小便,甚至不回避周围行走的男女,这真有损上海形象。很多人都觉得上海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我本人从内地出来,我们那里没有上海发达,但也很少会出现这种现象。在中国其他的大城市,比如北京,我也没发现有这样的现象。当然他们也许有很多理由,比如说没有公共厕所,但这个理由在其他城市都一样存在的,真的不能成为理由。

  主持人:您说的这是男性,我记得近几年有过一个调查,说最具上海特色的一个不文明行为,是穿睡衣上街,而且大部分是女性。

  王瑞鸿:这又是一种典型的上海街景。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而当事人自己还不觉得这是个问题,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形成清晰的生活领域的概念。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生活领域,一个是公共领域,一个是私人领域。一般来说,一个比较成熟的市民,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城市里,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是比较明显的,但在这里,你会注意到,这个界限相对来说并不是很分明。比如睡衣明显是私人领域的装束,你把它穿到公共领域里去,这就是一种“错位”。

  除了“错位”,还有一个关键词,叫做“缺位”。“缺位”的一个含义,是公共意识的缺位,如果有人过于关注私人的东西,超越了公共领域,不考虑公共利益,那就会导致很多不太文明的行为。比如在夏天,公交车上为了方便乘客,在每个座位上配备了小扇子,有的乘客就为了自己的利益,把这小扇子拿走了。

  “缺位”的另一含义,是私人意识的缺位。比如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或者打手机,他就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隐私权;与此相对,这样的人一般也不会去尊重他人的隐私,他可能就觉得刺探别人的家务事是很正常的。

  B、“文明行为公约”是中国特色

  主持人:去年国庆期间,因为某些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在国内外造成不良影响,中国有关方面首次出台了一项“文明行为公约”,您怎么看待这个公约?

  王瑞鸿:这种公约的出台,就像上海市的“七不规范”一样,会让很多外国人都看不懂。因为以公共权力来对市民出行提出规劝,这在他们看来就是比较怪异的事情,是很不可思议的。这种规范出台的根本原因,是公民本身不太成熟,需要公共权力来制约;而公共权力的制约,还会进一步导致公民更加不成熟,这是一个不太良好的循环。就我国的现状而言,我们需要在个人和公共之间进行一种平衡,但这个“度”很难把握。

  主持人: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争论,比如我们都承认要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但也有年轻人抱怨,觉得一天到晚工作也很累,你老年人又不是站不住,为什么要我给你让座?您怎么看这种理由?

  王瑞鸿:我接触过一些年轻白领,他们也在讨论这种问题。大多数时候,这个让座是必须的。对老弱病残孕的关爱,既是一种文明礼仪,同时也体现了整个社会的一个伦理底线。我自己也碰到过这种情况,有一次,我乘轨交一号线从共富新村到莲花路,那天我也很累,但到了人民广场,一个老人上来了,他旁边的每个人都看着别的方向,就是不看他,也不给他让座,我就坐不住了,赶紧起来让座。我是不是可以不让座?当然可以,但是不让座,我当时可能坐着舒服,但我心里会很难受。说到底,这些年轻人为自己不让座辩护,其实也是在给自己壮声势,因为他心里也承受了一定的压力,不仅是外人给他的,更是他多年所受的教育给他的压力。

  主持人:还有一种情况也引起很多争议,就是年轻情侣在公共场合做出非常亲密的动作,弄得周围的人都很不好意思。这算不算不文明行为?

  王瑞鸿:对于这种现象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这是张扬个性,年轻人可能持这种观点的多一些;另一种观点就是看不惯,中老年人更多。我个人认为,这还是一个“度”的问题,要看两个人到底亲密到什么程度,如果是拉手、拥抱,这个问题还不大。但如果超过这个“度”,挑战了人们的底线,那就是不文明行为了。我自己也看到过,有的情侣在公共场合太不知避讳,女孩子已经爬到男朋友身上去了,这个就是越界了。

  C、“讲文明”不应该有功利目的

  主持人:现在“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或“讲文明,迎世博”的口号非常多,但听起来总让人觉得很怪,是不是我们讲文明礼仪,就是做给外国人看的?

  王瑞鸿:应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这其中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就是价值观的失落。我们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来说,纵然没有一个价值观,也应该有信仰寄托,而功利性的、物欲性的东西,是非常短暂的,是不可能作为精神寄托的。比如迎奥运,迎世博,讲文明,这样说可能就显得很功利,奥运和世博结束之后,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不要讲文明,可以放纵一下了?那当然不是。迎世博讲文明,这是给上海市民一个既定的目标,但是世博结束之后,我们现在养成的良好的文明习惯,还是要坚持下去,从短暂的、功利的东西,变成长期的、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才行。一个市民的文明,一个城市的文明,都应该是超越现实的,应该是让人感到尊重和敬畏的。

  主持人:“城市表情”的说法最近在网上非常流行,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个词?

  王瑞鸿:“城市表情”是一个很好的概念,是需要大多数市民来共同体现的。我的理解,这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挂着笑脸,表现得很纯洁无邪,事实上这在竞争激烈的上海也很难做到。但是,我希望每个人在与别人,哪怕是陌生人发生互动时,都应该友善、礼貌。当目光相接,如果能从对方那里看到更多的信任和友善,那么上海整体的城市表情就是美好和可爱的。

  场外声音

  |汪美华|

  公共厕所排队令人困扰

  我从1992年定居上海,那时上海的市容还没有现在这么光鲜,面对某些市民的不文明行为,我个人觉得还可以容忍,毕竟是一个亟待发展的城市嘛。但十多年过去了,上海有了非常国际化的机场、国际化的建筑,这时再看到某些市民的不文明行为,我从心理上就难以接受了。很遗憾,上海市民素质这个“软件”,远远没有跟上上海城市建设这个“硬件”。

  我个人最常关注的就是公路上的不文明行为,比如太多人敢闯红灯;本来路面分为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汽车道,但你总能发现有人开车到了不应该去的道上;还有那些开车的人,外人可能会以为他们生活富裕,素质应该更高一些,但是不,你会发现在红灯停车时,他们会朝车窗外吐痰、丢烟头,甚至扔垃圾。这些不文明行为,他们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去纠正。

  还有一些文明礼仪,还未在上海形成共识、需要去加强引导的。我去给“百万家庭学礼仪”的听众上课,经常会讲到一个我个人感觉比较重要,但目前尚未引起重视的事情,就是公共厕所的排队文明。去逛商场的时候进公共厕所,就会发现每个小门外都排着好几个人,让我不知道该排在哪个人后面。其实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不管里面有多少个小间,等待如厕的人,应该在外面排成一列,出来一个再进去一个,而不是各自把守着一扇门碰运气。这就跟你去银行排队一样,你必须拿一个牌号,而不是去具体哪个窗口守着。

  |安 昕|

  刺耳的手机铃声和快门声

  上海近年来有很多高层次的演出,但很可惜,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剧场文明程度还远远没有跟上来。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去大剧院听蔡琴的演唱会,蔡琴的歌本来就适合静静地听,但现场好几次响起手机铃声,特别刺耳。蔡琴也很厉害,索性停下来,直接说“给大家点时间收拾好自己的手机”,过了一分钟才重新开唱。

  蔡琴还算是咱们自己人,如果碰到外国演出,那现场气氛可能会更糟糕。我记得音乐剧《猫》来上海演出的时候,因为版权问题,严禁观众拍照,但现场的闪光灯仍然不时亮起,《猫》甚至威胁说如果再这样,他们可以罢演云云。我后来才知道,因为剧中的演员要在地上像猫一样摸爬滚打,观众席上的闪光灯可能会让他们瞬间看花了眼,从而造成身体伤害。但是底下的观众全然不顾这些,继续拍照。那时我就跟朋友讨论说,这些人舍得花上千元带孩子去看百老汇音乐剧,说是给孩子陶冶情操,但恰恰是他们的举动,把孩子带到一个相反的方向上去。

  |倪 蔚|

  当众化妆尤其不雅

  可能因为我本人是做时尚杂志的,所以我特别关注上海女性的言行举止。上海女性在中国来说是出了名的爱美、会穿衣服,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很多“美中不足”的地方:穿半透明的衬衫却没有搭配合适的内衣;穿低腰裤但经常会露出底裤的边缘;还有高跟拖鞋,其实是很考验女性的小腿和脚踝的,但脚跟上长着厚厚的死皮的爱美女士,满大街都是。往深里说,这些都是社交礼仪的一种吧。

  我个人最无法容忍的一种行为,就是在公交车上或者饭店里,很多女性自顾自地拿出小镜子来,当众扑粉或者涂口红,最可怕的一次,是有位年轻女子居然当众拔眉毛!这些原本都是非常私密、必须去卫生间完成的小动作,她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得怡然自得,彻底打破了我对她们的好印象。我觉得任何一个有教养的女人,都不会那么做。  ◆ 本版插图 郑辛遥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