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沧桑银幕情 ——说明书中的电影世界 张 伟 |
| ||
| ||
| ||
| ||
| ||
| ||
| ||
| ||
|
◆ 张 伟 电影说明书是“舶来品”,在我国大约出现于20世纪初,最初都是外文的,以后为吸引中国观众才逐渐有了中文说明书。三四十年代是电影说明书发行的鼎盛阶段,当时几乎每部影片都有说明书,不少是免费赠阅的,也有以极低廉的价格出售,主要为赢取广告效应。说明书篇幅有厚有薄,文字或长或短,有寥寥数语只大致介绍剧情的,也有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甚至附上全部剧本的。电影说明书“身材”虽不大,分量却颇重,它们不仅保留了影片的文献内容,而且绘制精美,色彩绚丽,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和观赏价值。老一辈影迷多从中勾起浓厚的怀旧心绪,恍若梦中,将其视为寄托情感的心爱之物;年轻人把玩观赏,则能比较直观地了解中国电影走过的不凡征程;对研究者来说,这些泛黄的纸张中还沉淀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堪称珍贵的文献史料。 1.武侠片的开创之作 学术界一般认为,天一影片公司1926年拍摄的《梁祝痛史》揭开了“古装片”竞争浪潮的序幕,而该公司1925年拍的《女侠李飞飞》,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给以后的武侠片开了个头。 “天一”的老板邵醉翁崇尚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也非常重视电影的娱乐性,因此,“天一”的出品既追求情节的曲折,故事的悬念,又注重“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女侠李飞飞》是“天一”的第二部作品,描写李飞飞如何施展武功营救被诬失贞的少女,使其与未婚夫终成眷属的故事。“天一”在宣传广告中曾自诩该片“发聩振聋,有功世道人心”。郑君里1936年在《现代中国电影史略》一文中评价此片:《女侠李飞飞》“这个剧本还带来拟古主义的作剧手法。希腊的戏剧家在无法处理剧情纠葛的时候,往往引出一个万能的神来出主意,这里《女侠李飞飞》也是用女侠这神仙一般的闯入者来解除男女主人公的姻缘的隔膜的。这部作品……也是两年来武侠电影巨流的先导。” 《女侠李飞飞》中的主人公是个女中豪杰,以扶弱锄强而闻名江湖。饰演李飞飞的粉菊花是位擅长武功的知名戏曲演员,身手敏捷,动作利索,其在影片中飞檐走壁的功夫,曾令不少观众痴迷。这张说明书画面漂亮,信息丰富,年份又早,至今已十分罕见。 2.爆炒明星隐私的一件证物 明星是公众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社会大众的眼球,如果涉及隐私,就更会引起社会莫名的骚动,这也是人类窥私欲的集体放大效应。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胡蝶与林雪怀的订婚和解除婚约之事,就曾被媒体爆炒过一阵,恰巧他们在这之前还合演过一部叫《秋扇怨》的影片,于是电影商们也乘机狠赚了一笔。 胡蝶1924年考入中华电影学校,半年后毕业,随后在“大中华”出品的《战功》一片中饰演一个卖糖果的女郎,虽然只有几个短短的镜头,但也算是体验了一下水银灯下的生活。1925年,胡蝶加入友联影片公司。“友联”创办人陈铿然是一名大学生,他的夫人徐琴芳是胡蝶在中华影校时的同学,胡蝶因此关系而加盟“友联”。《秋扇怨》原为陈铿然读大学时创作的一部舞台剧,上演后很受欢迎,陈铿然因此将它作为“友联”的开门戏,主演除徐琴芳外,还有胡蝶和林雪怀,这可算是胡蝶正式从事电影工作的开始。林雪怀和胡蝶一样也是广东人,因《秋扇怨》一片他和胡蝶有了较多接触,一来二往,两人便有了感情,随即订了婚。但无论从长相还是从获得的成就名声而言,两人实在不相配。因此,经过一番交涉磨砺,胡蝶终于和林雪怀解除了婚约。附图这张说明书正是胡蝶和林雪怀谈判解除婚约期间发行的,时在1930年,发行商将影片改名为《可怜一妇人》,并注明“又名《秋扇怨》,胡蝶、林雪怀合演”。说明书的抬头还特地印有“蝶雪解约声中之情的追思物”这样一行字,唯恐观众不知晓、不注意。这当可算是70多年前媒体爆炒明星隐私的一件证物。 3.《悲惨世界》的中国版 在中国早期影坛所摄诸多影片中,改编自外国文艺作品的并不算少,如《梅花落》《空谷兰》等,这些影片大多根据原著的故事框架来写中国社会的故事,这也是当时中国影坛改编外国作品的一个普遍现象;而且当时的改编往往不提原著,或者对此模糊处理,以致一般观众常常不明究竟,如“天一”根据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拍摄的《女律师》、“长城”根据莫泊桑《项链》拍摄的《一串珍珠》、“明星”根据托尔斯泰《复活》拍摄的《良心复活》等等,都是如此。本文介绍的《实业大王》更显特别,它明显是根据雨果《悲惨世界》的故事框架拍摄的,但其改编缘由不但当时的创作者讳莫如深,就是以后出版的诸多专著也乏人说明,可谓疑团未解数十年。 《实业大王》由同济影片公司拍摄完成于1927年,写一苦工古玉章犯案逃狱,又偷了富翁常道昌的贵重古玩,被警察捉住后,常道昌却说古玩是送给他的,并善言相勉。古玉章深受感动,改名胡石昌,经过十年奋斗,终于成为实业大王,并在偶然中帮助了革命党人任铁峰和常道昌的女儿常白华。有一警官因胡石昌的面貌与十余年前的逃犯古玉章十分相像,一直跟踪着他,而此时却传来了逃犯已被捕入狱的消息。胡石昌良心受到震撼,遂亲赴法庭自首,并将全部财产留赠社会。很显然,影片的整个故事框架取材于《悲惨世界》。 同济影片公司成立于1926年,曾自白:中国影片的产生,断不是单单为着一种娱乐的需要,而是要利用它作辅助教育,改良社会的工具,《实业大王》即“同济”要倡导的“有艺术又有思想的作品”(见1927年1月《同济特刊》1期广告)。但在当时社会,这样的作品是很难获得好票房的,故《实业大王》公映时,“同济”已经在筹拍《赵五娘》《黄天霸》一类的影片了。 4.上海地方戏曲的 “触电”之最 这张《鸡鸭夫妻》的电影说明书有点稀罕,首先因为它存世极少,不易看到;其次该片的主演不是什么电影明星,而是著名的滑稽戏艺人刘春山。滑稽戏是上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而刘春山正是该剧种的祖师爷之一,与王无能、江笑笑并列为“滑稽三大家”。刘春山出身贫寒,早年卖过梨膏糖,摆过馄饨摊,后入民间艺社,学唱浦东说书和独脚戏。1928年他正式下海,在永安公司天韵楼登台演出。刘春山擅长即兴表演,他能将当天报上的新闻迅速编成唱段演唱,号称“潮流滑稽”。1933年,出了名的刘春山创办快乐滑稽影片公司,拍的首部影片就是这部《鸡鸭夫妻》,演绎的是贫哀夫妻的平凡故事,从片名到内容都是十足的滑稽戏风格。以后,他还拍过一部宣传抗日的短片《拼命》。1942年,刘春山病逝,年仅40岁,可谓英年早逝。 和《鸡鸭夫妻》一样,这张申曲《贤慧媳妇》的电影说明书同样是少见之物。“沪剧”这个名称是1941年正式定名的,这以前它叫申曲,又叫本地滩簧。申曲以排演时事而著称,很早就与电影结缘,1925年就曾将电影《孤儿救祖记》改编成申曲上演,以后又根据中外电影改编上演过《空谷兰》《魂断蓝桥》等。《贤慧媳妇》本是申曲一出名剧,1937年后上海沦为“孤岛”,附近民众都涌进租界,看戏观影的需求急剧膨胀,次年,五星影业公司特意将其搬上银幕,由号称申曲大王的筱文滨率其弟子共同拍摄。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部沪剧电影。这张说明书正是此段历史的见证,堪称珍贵的沪剧文献。《恨海难填》则是稍后的一部沪剧影片,说明书上就明确写着“上海对白,申曲影片”,也是由筱文滨主演的。筱文滨是沪剧界一代宗师,抗战前后,他创办“文滨剧团”,努力摆脱过去那种比较混乱的江湖班子旧状,在各个环节上进行创新和改造。他广交名流,增强编导力量,壮大演出阵营,对上演剧目古今中外兼收并蓄,把原来简单的舞台配备逐步改造成比较现代的大型装置。他还创办了《申声月刊》,专门传递有关申曲的各种信息。在本地滩簧、申曲向沪剧过渡的历史阶段中,筱文滨是立下了不可低估的功劳的。《贤慧媳妇》和《恨海难填》可以说正是筱文滨这一阶段进行沪剧改革的两个成果。 5.当年“张、桑”档 张爱玲在学生时代就是一位影迷,以后卖文为生,最初写的也是影评和剧评。1946年夏,桑弧经柯灵介绍,约请张爱玲为自己写一个剧本。她欣然应允,凭藉蓄积已久的电影艺术素养和创作素材储备,很快就写出了电影剧本《不了情》,这也可以说是张爱玲正式“触电”的处女作。剧本描写一位家庭女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一段恋情,故事委婉动人。桑弧十分喜欢,马上开拍,1947年年初即摄竣公映,成为文华影业公司成立后的开山之作。张爱玲也乘势把《不了情》改写成中篇小说《多少恨》,登载在由桑弧负责的《大家》杂志上。根据电影剧本改写小说,这在当时尚属一件新鲜事,实际上这也开了如今大为盛行的“影视文学双胞胎”现象的先河。 首度合作十分愉快,张、桑两人便再接再厉,马上又编导完成了《太太万岁》。这是一出家庭伦理喜剧片,描写一位精明能干、八面玲珑的太太陈思珍,在大家庭里周旋于各个成员之间,想到处讨好,却到处不讨好。张爱玲曾写过《〈太太万岁〉题记》一文,对这种生存方式有过发挥:“《太太万岁》是关于一个普通人的太太。她的气息是我们最熟悉的,如同楼下人家炊烟的气味……她的生活有一种不幸的趋势,使人变成狭窄、小气、庸俗……”由于影片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上映时影院内笑声不断,该片也因此成为1947年票房价值最高的几部影片之一,其风头甚至盖过了当年引入国内的好莱坞大片《出水芙蓉》。 《太太万岁》的电影特刊笔者藏有两种,均为16开本,除剧照、花絮等内容外,所收文字大同小异,内都有张爱玲的《〈太太万岁〉题记》,一篇十分重要的张爱玲佚文。特刊中还刊登了东方蝃蝀(李君维)的《张爱玲的风气》一文,文章对如何评介张爱玲作品在文学史的地位有精僻的分析。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称赞此文“完全可以看作四十年代张爱玲评论最美的收获之一”。陈子善在收藏到《不了情》和《太太万岁》两种电影特刊后,兴奋地连声高呼“运气实在太好”,“圆了我收藏张爱玲四十年代话剧电影资料的美梦”。电影特刊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 影片《鸡鸭夫妻》说明书 影片《恨海难填》说明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