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阳光特奥
 第A04版:阳光特奥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体育新闻
 第A07版:美丽足球
 第A08版:美丽足球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上海人家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2007年10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一台“翻身床”的诞生

陈庭茂


  抢救邱财康成功震惊了全球医疗界,在这支光荣的抢救队伍中,我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技术工人,却因为机缘巧合立了大功。

  我以前在工厂工作,因为善于加工、改造各种器械材料,被同事们称为“技术能手”。1955年受傅培彬医生之邀进入广慈医院工作,傅培彬希望我能够为手术室制作更多的器械。我和车间的同事们共同努力,不光为手术室,还为全院许多科室进行了器械设备的制作、改造。

  1959年,上钢三厂送来三名严重烧伤病人,其中一人就是邱财康。我和同事们从来没有见过严重烧伤病人,出于好奇,便到外科看了看躺在病床上的邱财康,伤情简直惨不忍睹。

  当时,抢救小组的医生苦于为邱财康换药实在不方便,由于他腹背都严重烧伤,翻身成了最大的难题。此时,他们想到了经常为医院制作器械的我们。

  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天的下午3时左右,我们再次来到了邱财康的病床边。此时,朱徳安医生告诉我们他曾从一本外国杂志上看到一种可以翻转的床,可以用于灼伤病人翻身。这时,我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张“翻身床”的模样,如果能把烧伤病人夹在两块活动的夹板间,就像一块三明治那样,这样,医生和护士就不用为翻身伤透脑筋了。

  邱财康看到我们来到病床边,紧张地连连说:“你们不要碰我啊!”我说:“我们是来为你做床的,量个尺寸。”弄明白来意后,邱财康才放心了。我们先在水门汀地上画了一个邱财康的人形,然后在人形上把各个尺寸量了去。

  回到车间,陈秋炳、周伯英两位同事,一个去拿自来水管,一个去按尺寸车螺丝,我自己制作了两块“夹板”,为了避免让病人觉得疼痛,我还用海绵和泡沫填充。就这样,我们赶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自己的手臂甚至还被烫伤,至今留有伤疤。第二天早上8时,这台特殊的床终于诞生了。虽然它看起来显得还很粗糙、笨重,可是,毕竟它是我国第一台用于烧伤病人治疗的“翻身床”。

  “翻身床”送到病房,医护人员一开始不放心,就叫了一个人躺上去试试。在我们的指导下,“翻身床”安全启用,并且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病人——邱财康。

  抢救邱财康的事迹闻名海内外后,参观人员一批又一批。上海手术器械厂派人来了,他们仔细地研究了这台“翻身床”。连英国人也来了,他们拍下了照片,回国后自己生产。可惜的是,我们自制的“翻身床”只此一台,以后烧伤科所用的“翻身床”,都是从手术器械厂买来的,甚至是进口的。

  (作者为原瑞金医院技工车间职工)

  明日介绍瑞金医院重整旗鼓的口腔科。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