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服务 心贴心沟通 ——特奥志愿者与特奥运动员的故事 江跃中、肖旭锋、俞亚赞 |
一名志愿者,就是上海的一张名片。这几天,4万多名特奥会志愿者,用他们灿烂的微笑,细心的服务,真诚的沟通,架起了上海这座城市和每一位特奥运动员之间的友谊之桥。志愿者24小时的“一对一”服务,让智障人士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让城市精神在特殊奥运会上得到更好的展示。 女孩Ada和志愿者夏丽丽 21岁的伊朗女孩Ada,是一名“唐氏综合征”和“自闭症”患者。她性格孤僻,不合群,拒绝跟陌生人交流,这给语言不通的结对志愿者夏丽丽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代表团入驻宾馆当天,初次照面后,Ada就径自疾走而去,将小夏的招呼撇到脑后。自此以后,无论是去游乐场所参加活动还是集体聚餐,Ada总是独坐一旁,甚至是有意坐在烈日之下,远离人群。这时,小夏只能伴其左右,绞尽脑汁哄Ada开心。一次,小夏尝试着用手机给Ada照相,这种方式博得了Ada的好感,在照完一张后,她第一次开口对小夏说“Mobilephone(手机)”,示意还想再照一张。 夏丽丽明白了,Ada是一个爱美的女孩。于是,她不仅天天给Ada照姿势各异的照片,还在每天出门前帮她梳一梳前额的刘海,理一理头上的围巾,甚至帮她在鞋带上系出一个漂亮的蝴蝶结。终于,Ada开始对夏姐姐微笑,主动去牵夏姐姐的手,甚至把房卡交给夏姐姐保管。昨天一早,Ada诚挚地邀请夏姐姐到客房里来坐一会儿,对着卫生间里明亮的梳妆镜,Ada羞涩地问道:“姐姐,我漂亮么?” 男孩Sina和“按摩师”张叔叔 同样来自伊朗的男孩Sina,是一个体弱多病、敏感内向而暴躁易怒的男孩。他的结对志愿者张卫国原本是一名社工,为人和善,对待Sina更是关怀备至。 9月28日刚刚到达入驻宾馆时,旅途劳顿的Sina叫嚷着牙疼,老张帮他整理行囊,又搀扶他去14楼就医,一直到深夜,Sina止住疼痛,老张才回家睡觉。翌日清晨,发车的时间眼看就要到了,Sina依然赖在床上不起来,老张使出浑身解数好不容易哄他起床,等来到候车大厅的时候Sina突然离开队列往里冲,眼看周围几个工作人员也拉他不住,老张只能死死拽住Sina。 昨天,当代表团一行来到“阳光之家”参观时,刚一下车,Sina就提出自己要找地方睡觉,细心的老张做着手语,关切地询问着,原来,Sina是晕车了。于是老张拿出早年学过的按摩绝活,经过推、揉、按、捏,Sina的症状明显得到缓解,看到张叔叔为自己忙得满头大汗,一向冷漠的Sina的蓝眼睛里闪过一抹友好的亮光。 现在,Sina和张叔叔形影不离了。尽管他们无法进行语言沟通,但他们的心灵拉得更近,在他们心底还藏匿着一个共同的小秘密:借张叔叔的“按摩神功”,让Sina在比赛中夺得奖牌。 本报记者 江跃中 通讯员 肖旭锋 俞亚赞 详细 0710011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