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了就不后悔 ——昨访京剧“青研班”优秀青衣周利 王剑虹 |
| ||
|
小巧的身材、圆圆的脸蛋、说话语速很快,来自重庆京剧团的周利甜美中透着爽朗。在这次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10周年汇报演出上海站,周利将和上海京剧院金喜全合作《红鬃烈马》中的“别窑”一折。 虽然这些年周利演了不少尚派戏,但这次的“别窑”却是李玉茹的路子。周利告诉记者,其实自己现在是梅派、尚派、宋(德珠)派都学,青衣、花衫、刀马旦都演,和不少“青研班”的同学一样,走的是兼收并蓄的创新路子。 1 身上有股倔劲 周利的爷爷奶奶都是北方人,喜爱京剧,受家庭的影响,周利的父亲也爱看京剧,但周利小时候爱的却是跳舞。 周利10岁那年,重庆艺术学校招生。周利失望地发现没有舞蹈班,只有京剧班,在父亲的建议下,周利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情报考了京剧班,不想却以第一名的资格被录取。“当时我对京剧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只是觉得旦角的头饰很漂亮。”周利坦率地说。不过,进了京剧班之后,周利很快就爱上了京剧,爱得无怨无悔。 周利既学文又学武,自然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吃更多的苦。重庆远离京剧的“大本营”,在那儿难免比别人少一些机会、多几分寂寞。周利长得俏丽可人,外界的各种诱惑也在所难免。周利告诉记者,为了京剧她曾放弃了考北京电影学院的机会,放弃了拍电影、电视的机会。 问她有没有后悔过?周利说,在十七八岁刚从学校毕业进入剧团的时候,面对种种诱惑的确迷惘过,不过她身上有股子倔劲儿,爱了上京剧就不愿放弃,“现在我早已经没有这种迷惘啦。”周利爽朗地笑道。 2 重回学生时代 2004年底,周利考进了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呈现在周利面前。专家学者被请来为学生们上理论课,排得满满的课程表上戏曲史、京剧史以及戏剧理论等等都是周利在艺校不曾上过的。 周利告诉记者,以前在重庆艺术学校除了表演只学一些语文、英语之类的文化课,从来没有上过戏剧理论课,虽然自己也曾在进剧团后看了些书,但终究比不上有老师讲解。“而且,”周利笑着说:“自己学也没这么自觉,在学校里大家都在上课,学习气氛非常好。” “青研班”的研究生大部分是各剧团的“尖子”,一年集中两段时间在中国戏曲学院上课。在集中上课的日子里,这些来自各剧团的优秀青年演员重新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上午上课、下午上课,晚上或跟老师学戏,或集体出去观摩演出,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 周利告诉记者,那些日子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学习时间,什么是休息时间。虽然身在北京,却很少有时间出去逛逛街、玩一玩。不过说起这一段“学生时代”,周利连称“非常必要”,“我们很多戏曲演员最缺的就是理论知识了。” 3 口传心授学艺 “青研班”当然并不是只上理论课,学员们还要根据各自的条件跟老师学戏,争取把更多的京剧艺术精华传承下去。 与理论课上大课不同,所有学戏都是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也符合戏曲艺术 “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法。跟什么老师学、学什么戏,甚至什么时候学,学生都有相当的自主权,而研究生班只是搭建起一个平台,为学生联系老师,同时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学戏提出一些建议。 在“青研班”的三年里,周利跟尚小云的女儿尚慧敏学习了《银空山》《大登殿》,跟尚小云的关门弟子孙明珠学习了《梁红玉》《双阳公主》《打青龙》,跟北京的京剧名家沈健瑾学习了《百花公主》《探谷》《卖水》,跟上海的京剧名家郭仲英学了《鬼怨》。宋德珠的女儿宋丹菊、赵燕侠的弟子阎桂祥、昆曲名家沈世华等都曾教过周利。说起这些,周利如数家珍。3年,周利的收获满满的。 4 传承艺术精华 最让周利难忘的,是中国京剧院的刘世翔老师。这位以编排各种身段、技巧见长的老师,曾为很多京剧名家设计过身段,也担任过不少戏的导演。他整理改编的《花木兰》别具一格,一直希望找到一个人把这个戏传承下去。刘世翔看中了周利,决定把这出自己的得意之作传授给这位川妹子。但那时刘世翔已身患绝症,化疗之后的他没有力气到中国戏曲学院去教戏,周利就每天带着摄像机,到老师家去学戏。 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幕情景,周利感动地说,那时候刘老师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做一些示范就要休息一会儿。周利只能把老师的示范录下来,回去细心揣摩,第二天再去刘老师家演给老师看,有不对的刘老师再一一纠正。这样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把整本《花木兰》都学会了。如今刘世翔老师已经仙逝,而周利也选定把这出戏作为自己的毕业大戏,不久将进行公演。 本报记者 王剑虹 评论 07100111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