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旗鼓的口腔科 储琪东 |
原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自1966年1月1日从我院搬至九院后,本院口腔科只留下少数人和一些最简单的设备,一度只能作补牙和拔牙,无法开展装假牙、作矫正等技术,软硬件只比当时地段医院好一些。 当时“文革”刚刚开始,无论在人力还是物力上都有很大的困难需要面对。如200元以上的设备都要向卫生局申请,而当时留下的设备多是非常陈旧的,连留下的几把血管钳也已老化无法使用。如果有急诊病人,就由九院派医生前来处理,再不行的话,则直接将病人转过去。有一次我和另一位医生在进行一个简单的清创缝合,做了没多久,突然手术台上多了一个头冒出来,原来九院已经派了一个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口腔系的做法是为了保持其技术优势,“独霸”颌面外科。 而我院口腔科留下的人员并不满足这种“三级医院内一级医院的水平”,为了改变现状,我们开始了艰苦的奋斗。首先是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逐步提高业务水平,如丁正之、曹惠菊去九院学口修及矫正,黄晓梅和我学习口外,还派陈洁雯、徐希蝶去市牙防所进修。1970年我们请到邱蔚六教授每周四来院指导手术,于是口腔科的八张病床每星期都集中收一个病种,先由邱医生做一个手术示教,我们跟着他做一个,余下的就都由我们自己做了。 我们还采取了化整为零和土法上马的方法进行设备改造。当时用了4号楼的污物间,经过我们自己粉刷装修,用水泥砌成台子,用废旧的自来水管搭起架子来做橱;从烟囱上锯下一段来,下面放一个煤气灶就成了简易的烤箱;而不锈钢铸造器则是由废旧的电影放映机、电弧枪加上手摇离心机拼装而成,这些原材料许多来源于旧货商店,假牙制作车间和设备就这样有了雏形,当时《文汇报》报道了这件事。 根据我院血液科强的特点,我们合作进行了血友病人的颌面部手术治疗,以及长在颌面部的血友病性假瘤的治疗和研究工作,据当时国内外文献统计,我院是累计此类病例最多的。经过几年来大家的努力,至70年代初期,口内、口外、口修、矫正等业务全面开展,综合实力虽不能与九院相比,但和华山、长征、长海等口腔科室已基本相近。 (作者为原瑞金医院口腔科主任) 明日请看《一肝二用,心手相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