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授衔:佩上将星那一刻 梅世雄 |
|
◆ 梅世雄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38岁的向守志被授予少将军衔。 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授衔,一共评出10名元帅,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800余名少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与向守志一同授衔的那批缔造人民共和国的将帅们,绝大多数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功勋永远被人们铭记。 军衔仿照苏联 建国之初,为加强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中央军委就开始着手实行军衔制。 “我军第一次实行的军衔制基本上是仿照当时苏联军队。”曾担任二炮第一任司令员的向守志说,包括后来换发的军衣、军帽、军靴和军官的大衣,都是仿照苏军的样式。 向守志回忆,军官军衔等级正式设为4等14级,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条例》规定:“军衔是军官终身的光荣称号,非因犯罪经法院判决,不得剥夺。”因此,解放军实行的军衔制度,属于永久军衔性质。 同年8月11日,彭德怀、罗荣桓下达了《关于士兵评定军衔的指示》士兵军衔正式设为2等5级,即: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这样,军官和士兵军衔等级设置总共为6等19级。 授衔 经过3个多月的摸底、排队、对比,向守志和其他一些军领导才完成了干部级别调整、军衔评定以及授勋申请等准备工作。 当时,总干部管理部和总政治部负责提出1000余名少将至上将候选名单,最后评定由彭德怀和罗荣桓负责。按照中共中央规定,元帅和大将的授衔名单,是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名,经过政治局确定,最后由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 关于元帅军衔的授予标准,《条例》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经过一年多繁忙的工作,1000多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的军衔终于评定出来。 10名元帅依次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10名大将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授衔授勋典礼。毛泽东亲手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状和勋章,授予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8人。林彪、刘伯承因病未出席大会。 同日稍早时间,国务院先举行了授予将官军衔和勋章的典礼,周恩来总理把授予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命令状分别颁发给粟裕等在京的将官。 北京的授衔仪式结束后,各大军区也先后举行了授衔仪式。 这次授衔,10名元帅平均年龄57岁,朱德最大69岁,最小的林彪49岁;10名大将平均年龄51.7岁,最大的张云逸63岁,最小的许光达47岁;上将平均年龄47.7岁.最大的陶峙岳63岁,最小的肖华39岁;中将平均年龄45岁左右,最大的傅连暲61岁,最小的刘西元、张池明38岁;少将平均年龄43岁左右,最大的史可全63岁,最小的吴忠、徐斌34岁。 还有一名女性被授予将军军衔,她就是时任军事检察院副院长的李贞少将,她的丈夫是上将甘泗淇,他们也是唯一的夫妻将军。 有一名外国人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就是越南籍的洪水将军。他曾任军委主办的战斗训练杂志社社长等职,1956年回国。 有14位在解放战争时期起义的将领被授予军衔,其中上将有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中将有孔从洲、韩练成、曾泽生;少将有林遵、邓兆祥、廖运周、王启明、白天、刘善本、张世珍、魏镇。 让衔 “在初步方案中,毛泽东主席为大元帅,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为元帅,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为大将。”宋任穷生前回忆。 毛泽东主动提出自己不要大元帅军衔。“毛泽东不要大元帅军衔,在人大常委会上还引起了热烈讨论。”宋任穷回忆:“当时,有一位民主人士甚至说,人大作出决定,毛主席也要执行。刘少奇说,人大可以作决定,但他是国家主席,还需要他下命令才行呀,他不下命令怎么办?” 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都主动提出不要军衔。宋任穷回忆,中央领导人主动提出不要军衔,对全军指战员特别是到地方工作的原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是一个很大的教育,解决了评衔工作中的许多矛盾。 在毛泽东等人的带动下,将帅们纷纷提出降衔。第一个提出让衔的是徐向前,第二个是主持评定工作的罗荣桓。然而,毛泽东坚持罗荣桓当选,他说:“罗荣桓同志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典范,他是秋收起义以后上了井冈山的老同志,几十年从不为个人名利争短长,他协助林彪同志在解放战争中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大将里面让衔的首推许光达,还有一个让衔的是徐海东。徐海东一生三次“让贤”。他推荐了王震、萧克,而许光达向中央推荐的也是这两个人。 中将之中,让衔的有徐立清、孙毅……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自己的军衔被评低了。“个别人期望值过高,最后没有评上,也有不开心的,甚至有的伤心落泪。”向守志回忆。针对这种现象,毛泽东曾风趣地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评衔时。” 恢复军衔 建军27年才正式全面实行的军衔制,在实行了短短10年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被迫于1965年6月1日取消。改革开放之后,恢复军衔制被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1980年3月,当时的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提出,“要搞军衔制。”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作出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度”。 1985年6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实行新的军衔制”。 新的军衔制条例对1955年的军衔制等级设置作了调整:取消元帅、大将和大尉,改为尉官和将官,设上、中、少3级;校官仍设大、上、中、少4级。军衔设置变成了3等10级。 向守志幸运地赶上了两次授衔。1988年9月14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予17位上将军官军衔仪式。 同向守志一起的,还有洪学智、张震、秦基伟、刘华清、王诚汉、李耀文、尤太忠、郭林祥、李德生、刘振华、徐信、张伯祥等12位1955年和1964年的将军重新被授予将官军衔。 其中,洪学智是唯一一位两次均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 这一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施新的军衔制度,共授予尉官军衔40.5万人、校官军衔18万人、将官军衔1452人。 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化进程,翻开了新一页。选自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改变历史的那一刻》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