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别人家,别人住我家,除了能节省开支,还比住宾馆更有“居家味”—— 换房旅游:出门游玩不离“家” 徐轶汝 |
刘先生是上海一家外企的高级软件经理,这个黄金周,他和女友将去重庆度过4天的假期。两人既不找旅行社,也不订酒店,而是选择参加“换房旅游”——我住别人家,别人住我家。 “换房旅游”50多年前出现在欧洲,最近2年在国内渐渐流行起来。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大部分人心存疑虑,但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也大有人在。 事先沟通2个月 刘先生的换房对象唐小姐是重庆某高校教师,两人都是绿叶换房度假俱乐部(www.uhome.sh.cn)的会员。8月初,他们各自向俱乐部提交了国庆黄金周的旅游计划,经俱乐部“撮合”,再加上两方长达近2个月的沟通交流,最终“修成正果”,展开4天的“换房旅游”。 今天上午,刘先生和女友踏上了旅途。当晚,唐小姐和母亲乘坐飞机,抵达上海。两家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种取钥匙的方式:事先将自家的备份钥匙交给当地的俱乐部办事机构,同时租用俱乐部车辆接机,顺便接收对方的钥匙。 克服“不安全感” 第一次参与换房,刘先生的顾虑并不多,因为他交换的并非自住房,而是位于徐家汇的一套二室二厅的酒店式公寓。俱乐部目前17000多名会员中,绝大多数会员是投资型产权酒店式公寓的拥有者。而像唐小姐这样的自住房会员,只有570多名,他们是如何克服“不安全感”,把钥匙交给一个陌生人的? “当时,我也没有考虑那么多,反正房子是搬不走的。”已经有2次换房经验的唐小姐坦言,新鲜、好奇、好玩,加上本身个性比较洒脱,使她勇于“尝鲜”。俱乐部严格的认证体系、签订换房旅游协议,也给双方吃了颗“定心丸”。此外,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唐小姐把一些贵重的物品寄放到亲戚家里,一些涉及到隐私的物品事先存放好。 比宾馆有“人情味” “换房旅游”天然的优势就是节省开支,但在唐小姐看来,这比住宾馆更有“居家味”、“人情味”。“去年国庆长假的第一次换房,对方是杭州的一个大学老师,男生,一个人住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子。”通过MSN交流了一段时间,唐小姐觉得,对方的心胸、素养都不错,加上职业相同,增加了信任感。 网上交流时,除了介绍自家情况外,两人都当了一回“免费导游”,什么地方好玩,价格多少,如何防止被“宰”,都交待得一清二楚。 相比“冷冰冰”的宾馆,“家”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兴之所至还可以亲自下厨。“那个男孩爱好摄影,家里有很多他的摄影集,我看了一些,觉得很有意思,也算了解别人是怎么生活的。” 本报记者 徐轶汝 评论 0710021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