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蛋糕“层层过关”送到手中 ——普陀区关爱特奥运动员的温馨故事 郭剑烽 范小锋 朱芹 |
面对432位来自9个国家的特奥运动员,普陀区特奥接待人员和志愿者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兄弟姐妹那样无微不至,甚至有时需要“从头管到脚”,一个个忍俊不禁的镜头洋溢着别样的温暖和情趣。 专管“马大哈” 由于特奥运动员们都是首次出国,加上年龄较小,又特别兴奋、惊奇,因而丢三落四、顾此失彼的状况也每天伴随着。相机、钱包、胸卡经常被丢在车上、路上和居民家中。因而,所有接待人员人手一张“温馨提示”,多长了一个心眼。人走车开前,要彻底“打扫战场”。最多时,一名志愿者手中抓了5样“马大哈”的遗失物。 适应拥吻礼 普陀区接待的运动员,绝大部分来自拉美地区,见面行拥吻礼,张开双臂搂抱对方更是“家常便饭”。志愿者都是在校女大学生,面对如此“大胆热情”的礼节,尽管事先有所了解,但谁也没有体验过,难免措手不及,羞红了脸。好在姑娘们自有应付的办法,加上特奥运动员纯真无邪,大家后来也慢慢适应了。 “监视”做蛋糕 特奥会期间普陀区有9位特奥运动员恰逢生日,赠送蛋糕必不可少。由于每天的食谱事先早有安排,其卫生标准规定严格,区食监人员自然要亲自采购,而且须对店家环境作检验,再要求蛋糕现场制作,“监视”蛋糕师傅的一举一动,然后检验合格送走。因此,每一盒蛋糕都须“层层过关”,才能送到特奥运动员手中。 本报记者 郭剑烽 通讯员 范小锋 朱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