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颂歌 文化魅力 ——余秋雨陆川谈开幕式创作幕后 俞亮鑫 |
| ||
|
开幕式艺术顾问、著名学者余秋雨和艺术指导、著名导演陆川在媒体采访时承认,在策划开幕式的艺术构想时,中方艺术家和担任总导演的唐·米歇尔等美方导演曾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发生过激烈的争执,但最终还是走向了和谐。 争执中弥合距离 唐·米歇尔曾希望在开幕式上多用一些中国符号:如龙、灯笼、56个民族的服饰等,但余秋雨、陆川等都觉得这些符号用多了会发生“审美疲劳”,因而,希望全世界看到更加现代化的中国,展示当代中国的巨大变化。由此,双方发生了争执。陆川说:“我们认为,开幕式不是春晚,不是服装秀,不是一场演出。我们希望表现的是新的中国。双方的文化认识是有距离的,最后还是应该尊重总导演。经过争执,双方还是达成了和谐。” 精神美重于符号 余秋雨在谈及争执时说:“这种争执不是冲突,而是两种话语系统不搭调。美方对中国传统、中国现代的了解少于我们的了解。我和陆川很明确,特奥会不是56个民族的服饰秀,而是全球的人道主义盛会。我们参加这一盛会,也是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过程:寻找中国文化究竟是哪一点可以感动世界,感动特奥运动员,也能够感动我们自己。重新寻找在人道主义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我们最终达成了共识,这是一首美丽的、朦胧的颂歌。它告诉世界,中国人是善良的,可以救助一切需要救助的人们。” 余秋雨说,我们找了一些中国古代的诗句来解释这种精神,总导演听了也非常兴奋。寻找中国文化的符号其实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寻找中国文化的这种精神。 首席记者 俞亮鑫 评论 0710031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