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阳光特奥
 第A04版:阳光特奥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体育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 广 告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家庭周刊
 第A14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A15版: 广 告
 第A16版:家庭 · 女性世界
 第B01版:时尚
 第B0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03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04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05版:天天搜楼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连载
第A08版: 文娱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0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丝路之声”一点不比巴赫音乐逊色
—— 记昨晚东方艺术中心的马友友与丝路乐团音乐会
杨建国

  ■ 马友友的丝路乐团是“多国部队”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昨晚,当丝路乐团的演奏家们在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从边门走上舞台时,马友友拿着大提琴走在最后一个。这是他第二次率领丝路乐团来到中国作巡演。昨晚的这台音乐会,展示了他与许多朋友创意并实行的“丝路计划”中,又一种让人感动的音乐风格。

  中西乐器  融合一体

  包括马友友在内的14名演奏家,操持的有提琴等西洋弦乐器,也有中国的琵琶、笙,甚至还有音色苍凉的伊朗竖笛、11音律的扬琴、印度鼓。没有指挥,也不用起音,大家似乎是心领神会之中,便奏响了手中的乐器。这是一首《丝绸之路组曲》,“阿拉伯圆舞曲”“圣乐”“特萨斯卡”3个乐章,分别具有黎巴嫩、中国和土耳其民间音乐风格,由3个国家的3位作曲家创作编曲。旋律袅袅扬扬地飘荡,熟悉的中国音符和中东风情浓郁的乐声,巧妙地编织成一个整体。据说,几位来自伊朗的乐手本是不识五线谱的民间艺人,他们面前也确实没有乐谱,但融合在乐队里的神情,却洋溢着兴奋和激情。

  音乐使命  追溯历史

  丝路乐团由不同国籍的演奏家,用不同民族的乐器,演奏不同地域作曲家创作的作品,用马友友的话来形容,这是“一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组合,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因共同的音乐使命会集在一起,令人不禁去追溯历史,而‘丝路’就是答案。”马友友认为,古代的丝绸之路从东方横贯到西方,古商道上也进行着频繁的东西方文化交流,“那时候,全世界有50%的人与丝绸之路有渊源。在当代,用音乐再去构筑一条丝绸之路,把各国人民连接在一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古诗意境  现代韵味

  欣赏了根据古伊朗乐曲改编创作的《蓝绿宝石之夜》,听众又从热情的波斯音乐古道进入了情感丰富的中国音乐境界。根据魏晋时代诗人阮籍《醉酒》意境编创的乐曲,依然是多国乐器齐演奏。欢快优美的哈萨克族乐曲《燕子》,深沉抒情的《空山灵雨》以及洋溢着现代韵味的名曲《十面埋伏》等,让听众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丝绸之路东端的许多民族,情感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

  共同声音  感染力强

  音乐会结束后,在“丝路计划”全球合作伙伴福特汽车公司人士陪同下,本报主持工作的陈保平副总编辑等人一起到后台看望刚刚走下舞台的马友友,并进行了交流。当陈保平与马友友说起“大家都觉得这台丝绸之路音乐会非常有意义,而且感染力也一点不比您演奏的巴赫音乐逊色”时,马友友高兴地说:“我就是想把丝绸之路沿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声音展现出来,变成我们共同的声音。” 

  本报记者 杨建国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