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阳光特奥
 第A04版:阳光特奥
 第A05版:阳光特奥
 第A06版:体育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A15版:证券 ·服务指南
 第A16版:证券 · 投资者故事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国家艺术杂志 · 典藏鉴赏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 · 创意设计
 第B04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8版: 阅 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0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香港名人畅谈十年回归心路


  香港回归祖国十年,十年间香港变化很大,香港人的心态变化更大,对现在充满自豪,对未来充满信心。现选登两篇名人文章,从中读者可窥见一二。选自2007年7月《SOHO》

  我看中国

  ◆ 胡慧中

  胡慧中 著名演员,代表作《欢颜》

  如今,中国真是强大了。

  外面的人,看到今天的中国,是既羡慕,又妒嫉,又爱又恨兼猜疑!

  羡慕中国竟然可以富强如斯!

  如今的红筹股,国企H股,打个喷嚏,连美国的道曼斯指数都要受影响,而几乎所有大行的基金经理都一定要买内地的股票,不然整个基金结构,就够不上水准。

  全世界的富豪,都在打中国主意,不是吗?哪里还有像中国这样,可以赚到大钱,又有平安日子过的地方?就算你不满意中国政府的某些地方,你也会发现,中国一直在变,在改进,这个政府一直在努力进步。当他们意识到某些问题的严重性,他们真的肯改,而这改,这变,当然需要时间,但也不像过去那样,十年八年才改一点,现在你稍不留意,回个身,发觉他已经纠正了错误。

  这样的政府,能不令人羡慕?

  别以为我这文章是拍马屁,我说的通通是事实,讲真话,我最擅长。

  举两个例子:

  一是假皮包。现在虽也还有卖假的LV皮包、CHANEL等,但已经比以前大大减少。如果你有这方面的经验,你就会知道,以前在深圳的罗湖城和上海,假皮包的猖獗,简直不可一世,和那时比起来,现在可以说假皮包没落了,不过是苟延残喘,这不是中国政府努力打假的效果?

  二是假药,经过一连串的假药、假奶粉等等事件,现在不但全国药品要重新检查审核,而且当时包庇这些假药毒原料的官员也判了刑,处了重罚。当然这么大的中国,漏网之鱼在所难免,但可见中国政府的决心和毅力。

  噢,还有社保基金,更不用说,大家都知道。

  这样励精图治的政府,在短短改革开放二十几年,能有如此骄人成绩,怎不令外面的人嫉妒呢?

  有好事者,说中国人权不够,是,请问如今哪个国家人权是真的够?美国吗?我不敢苟同。

  别说美国出兵打伊拉克,是强权霸道,伊拉克的那些无辜死伤妇孺,他们的人权在哪里?而美国自己国家内部,也未必个个人权受到保护,尤其是“9·11”之后。

  所以不要说中国人权这样那样,这种道理根本是罗生门,谁也说不清的。

  历史的意义,是警惕我们不要重蹈覆辙,要学将来做实质的考量和安排,而不是活在仇恨的回忆里。最好的方式是吸取教训,活在当下,放眼未来。

  中国是个异数,全世界至今没有哪个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富强壮大,繁荣兴旺成这个样儿的,这就要提到邓小平的大智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好一个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是什么呢?

  勤劳,没人会反对吧。节俭,就算是口袋满满,但中国人储蓄的老观念依然不变。还有中国人聪明,中国人太聪明了。

  忍耐,中国人什么苦都能忍,什么难都耐得下去,等到机会到了,一切的忍耐都是值得的。

  再有中国的传统文化,硬是让老外猜不透。一部《孙子兵法》,道家的八卦易经,孔孟老庄,他们想要弄明白,不是不能,太难了。

  还有一个现象,现在欧美很多的电影电视题材,多会扯上中国,连带的亚洲演员,尤其是中国演员也忙碌起来。甚至打入主流电影。

  中国难道没毛病?当然还有一箩筐。

  像边缘农民生活还未得到全面改善,但这事已经在处理当中。中国人还不够均富,教育也不够普及,这也在改变中。水灾、矿难、小偷、扒手很多——发展中国家必然现象。公共卫生、医疗都有待改进,礼貌文明亦有不足。法律还要执行得更全面、更公正。

  想想,这么大的国家,十三亿人口,开放才二十几年,建国也不到一百年,能有这样的成绩,已很不错了。

  啊,想到2008年的奥运就高兴,不一定非要有开幕式的门票,看看电视也很好。

  一个奥运,激起全中国人的热血沸腾,要看那些运动员,在比赛时的投入,和拿奖牌时的情景,你就明白什么叫做为国争光、光宗耀祖,真是最好的爱国正面教材。

  上海和香港

  ◆ 陶杰

  陶杰 香港专栏作家及媒体工作者,有香港第一才子之称

  这两姐妹曾一度并行,艳名远播

  后来她们的脚印,却再也没有重叠的部分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提到上海,很多香港人心头会闪过一丝异样的感觉,有点像波兰电影大师奇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两生花》的情节,香港人潜意识里发现,自己生活的城市,在遥远的内地有另一个影子,香港和上海,恰像一对在中国历史中失散的同父异母的姐妹。

  这两个地方,本来都是中国版图上不起眼的小石头,让给欧美做殖民地,清朝政府没怎么心痛。因为有了殖民地,才有了香港人和上海人,远来的冒险家在这陌生的新土地上随心所欲,另闯天下,其中有十家打算在远东做大生意的洋行合并,索性把名字改为The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这两个中国城市的名字,出现在一家全球最大银行的招牌里,纯属偶然吗,还是冥冥中的注定?

  因为这个名字,上海对于香港人来说,隐约有别于中国其他地方,什么东北、天津、杭州、湖南、广州——香港人从来不想知道它们在中国的哪个角落,尽管他们也不大清楚上海位置何在,感觉却很近: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电影公司,影后胡蝶为利舞台开幕剪彩,名流子弟入读上海圣约翰大学,第一才女张爱玲被香港大学录取,还有一九四九年后,陆续前来的上海船王、银行家、纱厂老板、歌星、导演、学者,近代中国史上数得出名字的人物,几乎都为香港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养分。香港这个悬于海岸线上的小岛,由于上海的一线纽带,而对中国有着一点模糊的记忆。

  上海人和香港人在本质上很相似,他们很早就拥抱了欧美赐予的摩登文明,喝咖啡、看电影、开舞会、逛百货公司、上教堂礼拜、讲洋泾浜英语。先到香港来的,看不起后来的新移民,但是上海人不怕这些来自广东、福建所谓“老香港”的白眼,他们会很自负地说,阿拉上海人见世面的时候,你们这些乡巴佬还在种地。要数香港的成功人士,最起码有一半上海血统,王家卫、周星驰、张曼玉,名单数到天亮也没完……

  现在香港找到了上海,像两姐妹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隔阂,终于重逢,令香港又妒又喜。妒的是自己不能再独领风骚;喜的是在上海找到了二十年前的自己:狂傲、热情、充满梦想。经过香港回归前后十多年,心态的跌宕起伏,如今香港人把上海人看成自己更好的一面,尤其是上海女人,她们仍然年轻、天真、憧憬未来,象征了青春的诱惑,香港的女人,愿意不惜代价换回这种魅力。

  当香港努力回到中国的大家庭之际,上海正在恢复领先远东的风采。这两姐妹曾一度并行,艳名远播,后来她们的脚印,却再也没有重叠的部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两个城市为历史留下的课题,也许就是中国近百年来的疑惑的谜底。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