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阳光特奥
 第A04版:阳光特奥
 第A05版:阳光特奥
 第A06版:体育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A15版:证券 ·服务指南
 第A16版:证券 · 投资者故事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国家艺术杂志 · 典藏鉴赏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 · 创意设计
 第B04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2007年10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杜十娘》融入舞蹈评弹
 —— 访青年程派青衣李海燕
王剑虹

  ■ 程派青衣李海燕

   高挑的身材,清秀的脸庞,笑起来眼睛像两弯月牙儿,恬静中透着妩媚。趁着李海燕来上海参加“青研班”10周年汇报演出,记者采访了这位“青研班”第二届毕业生、名列“五小程旦”之首的优秀青年程派青衣。

  舞台灵光一闪     

  1987年就获得首届央视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的李海燕在进入“青研班”前已经获得了“梅花奖”,是个深受戏迷欢迎的角儿了。问及“青研班”对她这样已经成名的演员有什么帮助时,李海燕笑道:“帮助很大啊。”她告诉记者,他们这一班几乎都是各院团的主要演员,其中包括于魁智、李胜素、张火丁、孟广禄、王立军等一大批“角儿”。李海燕还告诉记者,通过“青研班”的学习自己对京剧艺术的魅力有了新的认识,表演也不再像刚出道时那样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发自内心。“青研班”还给李海燕带来一个意外的收获:毕业后的李海燕发现自己在舞台上会有一些灵光一闪的即兴发挥,一些“俏丽”的东西就这样即兴创作出来。

  突出江南意韵     

  李海燕创新的胆量相当大,她的“青研班”毕业大戏《杜十娘》就是一出融入了舞蹈、评弹等其他艺术门类元素的创新之作。李海燕告诉记者,当时的想法是想通过这样一出戏来展示自己在“青研班”的收获。

  在《杜十娘》中与李海燕合作扮演李甲的是她的“青研班”同班同学、战友京剧团的叶派小生靳学斌,扮演孙富的是首届“青研班”的毕业生董德光,其他主创力量不少都来自中国戏曲学院。李海燕把《杜十娘》归为一种探索,她介绍说这个戏在唱腔中融入了评弹的韵味来突出江南水乡的意境,在身段上也融入了不少舞蹈的成分,把舞蹈的“开”和戏曲的“圆”融合在一起。《杜十娘》在第三届京剧艺术节上获得了多个奖项,不少年轻观众对这个戏相当认可。

  传承才有创新     

  虽然创新的时候李海燕不拘一格,但在艺术传承方面也从来没有放松过。李海燕师从赵荣琛、李文敏等名师,1991年又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为师,学习继承了不少程派的经典剧目。1999年,在由观众参与的“五小程旦”评选中李海燕名列首位。两年前,李海燕在逸夫舞台举办三场个人专场,演出了《玉堂春》《荒山泪》《英台抗婚》三出程派大戏,充分展示了自己传统戏的功底。

  今年,李海燕整理重排了《文姬归汉》,赴台湾演出受到欢迎。说到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李海燕笑道:“先是要传承啊!继承的东西越多,才能有创新,不然的话,望天画蓝图,画不出来的。”     本报记者 王剑虹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