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人类学》赏析 谢 静 |
王海龙系旅美文化人类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文学教授。现推出《视觉人类学》(上海文艺版),颇受注目。 视觉人类学是当代西方文化人类学及应用学派研究比较文化理论影响最大的一支,它运用摄影、电影和电视以及其他视觉手段对人类文化进行审视、扫描和研究。用视觉理念对人类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进行再认知,从而发掘其实质,揭示并阐释其内涵。在《视觉人类学》中,作者扩大了学科范围,增补对图片摄影、摄像(电视)这两大领域的评介,同时也涉及视觉人类学与教育、美学等方面的关系,重点讨论和评介了认知人类学和心理人类学在当代文化研究中的角色及其作用,引入符号人类学和文化潜意识的研究。 《视觉人类学》共八章,涉及当代文明生态学、原始社区人类文化状态的保存、考古人类学、符号学、宗教学、城市人类学、少数族裔文化研究、民俗学,对当代文化人类学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记录、民俗研究和田野工作等都进行了重新定位,在研究比较文化和人类文化模式方面贡献卓著。 《视觉人类学》介绍了视觉人类学在其早期应用视觉手段来记录文化、抢救文化“活化石”的艰辛经历,在深化人类学理论研究、协助田野工作以及激活当代理论人类学发展上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并在能动地推陈出新、襄助当代人类学革命中作出了杰出贡献。在近期发展中,本书介绍了视觉人类学正在同认知人类学、表现主义、行为人类学理论、心理人类学和符号人类学理念综合在一起,引导并影响着思维革命,它在今天的哲学符号学、后结构主义理论、艺术人类学和心理学、电影、绘画、雕塑等领域正持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集作者20年研究之精华,资料全面,所涉年代从远古至2007年5月。另一特色是配有大量珍稀图片(20万字,350幅图),从当代原始部族、图腾禁忌仪式、原始生殖崇拜信仰,到宗教及戏剧起源、神话的符号化,以及原始的种族记忆在今天人们的视觉潜意识图。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的视觉还原和解码的过程,向我们昭示视觉这种原始本能在我们当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心理学和符号学动力根源。《视觉人类学》通过大量的图像画面,使视觉人类学更直观、更通俗地面向广大读者,因而使本书也受到了一般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读者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