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除了休闲还有很多 ——与经济学家谈休假 |
| ||
| ||
|
【谈话主持人】 郑 洁 诗人,作家,教师 【谈话嘉宾】 周伟林 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经济学会理事 主持人的话 自1999年我国集中长假制度实行起,我们已经享受黄金周九年了,休假话题近年成为市民和全国两会的关心热点。如果国家改变休假制度,明年还会有集中的黄金周吗? 今天,第21个黄金周正接近尾声—— ● 周伟林 执黑 ○ 郑 洁 执白 休假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 周博士,我一直很喜欢听您讲城市经济的有关话题,您的社会触觉和思考路径总给我带来新的视野。今年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上,许多代表和委员提出改进休假制度的议案和提案。休假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 休假对于经济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除了刺激生产拉动消费,它还型塑着城市形态,它的物质载体包括基础设施,确是凝聚人气、聚拢财富的利器。典型如迪士尼,无疑是休假经济的宠儿。它是一大型跨国集团,在佛罗里达、东京、巴黎、香港等地建有分园,2001年其品牌价值为293亿美元,仅次于可口可乐、微软、IBM、通用电气、英特尔和诺基亚,居全球品牌前列。 ○ 有人认为,五月和十月也是国际会展、商务活动集中的时段,由于实行黄金周很多会议取消了,由此,可能很多国民贸易、外汇交易、期货交易这个期间被迫暂停,而这些领域的附加值是很高的。 ● 大众休假表明了休闲“从奢侈品到必需品”,从单纯的物质消费到时间、物质、精神的综合消费,是科技进步的客观结果,是人们需求层次提升的必然要求。它们甚至是互为因果的,比如中国铁路的大提速,高速公路里程已达5万多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大量基础设施因需求刺激而得以改善。 ○ 您的意思是说,除了算经济账外,我们还应该全面看待休假对社会大众的意义,是吗?比如说,休闲活动对生命个体以及群体的意义,就很难用经济利益来评价。 ● 虽说休假是休闲的一种方式,但是休闲的内涵更深、范围也更宽。休闲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一种心理态度。任何活动,只要是个人选择的,并使其在活动中得到自由感受的,都可归于休闲范围。休闲是从工作和义务中解脱出来的时间,是为了休息、消遣或培养与谋生无关的智慧,包括放松、娱乐和个性发展三个层次,其中个性发展是最重要的,通过阅读、旅行、教育等来发现真我,摆脱功利主义。在中国,统一休黄金周,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可理解为在一定发展阶段适合国情的休假经济,便于集中运筹和管理,也便于产生宣传和示范效应,它驱使更多的人卷入休假的浪潮中。你想想看,在这么多天的空闲中,连平日里忙碌的国家机器也几乎停了下来,你难道还能无动于衷?另外,旅行观光活动,实实在在地培养了一种休假的习惯,它会逐渐沉淀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刺激休闲的真正发展。 给心灵腾点空间,黄金周不是农闲 ○ 当我们在潜意识里认为“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时,却发现世界的另一头有人认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休假”,于是不免心生羡慕:人类的最大需要其实是休闲!于是还想起,古代劳作和农闲都产生过很好的诗歌作品。 ● 古代的农闲不能与现代的休闲相提并论,它其实是气候转变的结果,由于气候不佳使农业劳动无法进行。换言之,这种强迫的不劳作、经常的青黄不接,是被当作不幸度过,而不可能是休闲。农村的劳动是断断续续的,受着气候和节气的调节,而城市是连续的劳动,机器进而资本需要不停地运转,只给个人留下劳动力再生产的时间。马克思辛辣地讽刺人被劳动异化的社会经济制度。他理想的社会是劳动者能够自由支配劳动时间(他甚至设计过“白天狩猎,晚上批判”的惬意生活),马克思关于劳动和休闲调和的思想,在今天有其现代性。 ○ 古代哲人如孔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及庄子的“逍遥游”,其思维取向是求解宇宙、自然和人类的关系。物质技术条件受制约,人够不到的地方就往往凭借想象的翅膀抵达。 ● 现在已有人坐航天飞机旅行的了!一项对英国公众所做的调查显示:尽管现在一般人的职业生涯仍需40年左右,但一生的有效工作时间已由1856年的12万多小时缩短至1983年的6万多小时,一生中用来工作的时间所占百分比也由50%减少到20% 。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调查,今后15年,全球参加社会工作的人每年将有50%以上时间用于休闲,休闲旅游产业将是第三产业中第一重要的产业。 像比尔·盖茨那样度假?你有什么好羡慕的 ○ 有些人常常分不清工作和休假。曾有报道说比尔·盖茨6年时间里只休了15天假,他紧迫地认为若不全速前进就会落后,他信奉雇用精英原则的同时,还要求员工做好经常加班的心理准备。 ● 如何处理工作与休闲的关系,各人办法不尽相同,似有几类情况。一种是工作与休闲不易分辨,常常混淆,可以称之为工作延伸到休闲。典型例子是教授将读书作为娱乐,所读信息可用来充实其教学和研究;一些企业老板,邀请客户去他家度假。还有一种情况是突出休闲的标新立异,万科王石先生热爱登山,每每玩出一种新花样便引来阵阵赞叹。这表明如今社会的风尚,工作以及占据的职位已不再是唯一成功的标志,善于安排自己的时间,休闲实践中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同样重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将两者相融合已入化境,其足迹遍及五洲四海,且观察敏锐、写作勤奋,所到之处都有游记出版。 ○ 可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一些可以享受休假的人患上“休假恐惧症”,隐匿性抑郁心理还往往不能被识别。 ● “休假恐惧”有时是想象力“崩溃”的结果,还有很大一部分源自长假出游的经验。由于休闲方式单一,出游时间集中,许多热点旅游区人潮如涌,造成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快乐体验荡然无存。 ○ 因此有人提出分散带薪休假,就是在保持休假总时间不变的前提下,缩短统一休假时间。您对此怎么看? ● 这已经有了一些尝试。目前我国公民普遍享有国家法定假日全年114天,有些群体则更多,如国家公务员或外企管理人员享有带薪休假制度,还可加10天,学校师生连寒暑假全年假日有160天,一些选择弹性工作等自由职业的年轻人似乎有更多的闲暇时间。 提高社会的公共支出有利于全民生活品质的改善 ○ 为躲避城市的喧嚣纷纷外出度假,节日城市清冷已成国外许多城市的习惯现象。上个月悉尼号召全体市民外出,以缓解城市交通困难,用度假的方式“空城”迎接APEC峰会,也已不是什么新花样。有时,集体度假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城市调控。 ● 要看到休假、旅游还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和接受各种各样的文化。各地跑多了就能发现,许多城市除了有被人们广为熟知的标志物建筑外,还有各地特有的母体建筑(如上海的石库门、北京的四合院、洛杉矶的独户住宅等)与城市居民性格之间的联系,你会悟出各地的民居相当于是建筑的方言。而其他所领略到的风土人情,也都会增加一个人的见识和阅历。现在,新的休假内容与形式,也是层出不穷。 ○ 是的,很多家庭选择在集中休假的时间共同读书看报、参观展览,参加家庭培训……我认为休假期的家庭教育项目,一定要避免有意向孩子延伸学校和课堂的方式,家庭集中休假要以营造家庭氛围为目的,选择家庭成员共同的或者互补的兴趣。 ● 休假教育的确不错,我更提倡体育休假、艺术休假。体育和艺术日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各种球类、健身、攀登、野营、垂钓、观鸟……还有欣赏演出、自弹自唱、参观博物馆,休假的活动可以很不同。自由自选的休闲方式都是好的,悠然自乐,怡养性情。 ○ 还有一些人利用休假进行医疗和美容,因为有些手术很小,休息几天就可以上班了,不影响工作进程。更有些年轻人利用休假的时间打工创业,小小地尝试成功的喜悦。 ● 一些心理学、社会学与经济学者的研究显示,财富只能解释快乐差异的2%。在温饱小康之后,所得增加并不能增加整个社会人民的幸福度。若钱多不能增加快乐,为何人人还在拼命赚钱?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认为是相对所得和炫耀性消费的作用。不是吗?你要有比我豪华的汽车,我要有比你宽敞的房子,彼此竞争。一席几千元的菜肴,吃起来比一席几百元的好不了多少,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浪费。因此,提高教育、卫生、环保、福利等公共支出,在客观上会有利于全民生活品质的改善,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不可低估。 ○ 提高社会的公共支出,特别是关照休假期间的社会公共支出,一定有利于全民生活品质的改善,有道理! ◆ 本版插图 郑辛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