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值公园”在质疑声中频频提高票价,让游客不堪重负—— 公园本姓“公” 理应归公众 林红梅 杜宇 钱春弦 |
2007年“十一”黄金周渐入尾声,全国各地再创群众出游新高峰。各地的旅游景点游人如织,公园成为人们出游的主要去处之一。但是,公园的商业味过浓、高额收费、园中园收费等,给群众的出游留下不尽如人意之处。公园本姓“公”,让更多的公园回归“公众”,成为黄金周中群众的呼声。 休闲类公园 呈免费开放趋势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公园的定义是:供公众游览休息的园林。 我国不少地方对公园实施分类管理。北京市按价值高低、景观效果、规模大小、管理水平等,将全市公园分为综合、专类、带状、街旁游园四大类。供市民日常散步、锻炼的带状类和街旁类公园纯属休闲性质,价值类别最低,免费对公众开放;综合类公园如紫竹院、玉渊潭、陶然亭等,以及颐和园、天坛、北海等世界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专类公园,则收取门票。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休闲类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的趋势。武汉市从2001年以来逐步开放了30家城市公园;杭州西湖从2003年起免费开放;上海也有120多家公园免费开放。黄金周期间,我国相继传出一些地方的公园实施免费开放的消息。 高价值公园 “逼”游客“高消费” 在休闲公园回归“公”字的同时,综合类、专类公园、名胜古迹公园却逆势而动,呈现出浓厚的商业味道。 在北京一家企业工作的王女士,“十一”黄金周陪着来自农村的父母游览北京。在颐和园花30元买一张门票进园后,处处遭遇园中设园,想要参观,必须另买门票。心疼女儿一个月1000多元工资的老两口,在园中匆匆转了一圈就出了公园。老父亲对记者说:“我女儿的收入不够我们老两口逛几次公园,一家人还要过日子呢!” 目前全国各地实施收费的综合类、名胜古迹类公园,在分类上属于“高价值公园”。这些公园景区的门票太贵,是群众在假期出游时的普遍感受。 李女士是北京一名公务员,她说:“我们夫妻平时没有时间带孩子玩,现在陪孩子进公园玩一天,竟然花了500多元。一根冰棍4元,一根玉米5元,一瓶矿泉水3元,一碗方便面10元,都比一墙之外的商店贵一倍以上。就连一串羊肉串,外面卖1元,公园里卖5元。这哪里还是公园啊!百姓游园观赏被迫变成了高消费。” 高额票价 未能控制住人流 公园是涨价还是免费?这一话题已经争议了很久。公众坚定地站在免费一方,认为公园属于公众资源,理应免费,让群众享受得起。另一方则认为,对于文物、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在内的公园,必须设置一定的接待限度,以防古迹被过度践踏。提高门票价格,目的是控制人流、保护文物。由于后者的声音盖过前者,“高价值公园”在一片质疑声中频频提高门票价格,园中园越设越多,公园离公众越来越远。 但是,高价值公园的高价格并没有起到控制人流的作用。“十一”黄金周中,各名胜古迹公园、旅游景点均出现了人流高峰。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认为,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黄金周制度的实行,“高价值公园”是多数群众想去的主要去处。这些消费对于群众来说,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高价格没有起到减少人流作用的原因之一。 山东一位宋姓游客“十一”带着10岁的儿子到北京故宫、天坛等地游览,几天时间花去了一个月的工资。他告诉记者:“公园不姓公的原因在于公园成为公园团体谋利的工具,绝不单纯是为了‘保护文物’。政府应该查一查,公园从游客身上赚的钱都用到哪里去了?” 老百姓期盼 还公园于公众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许光建教授认为,公园是全体人民的共有资源,回归公众将是大势所趋。 许光建指出,公园属于政府职能该管的公益性事业范畴。随着我国政府财力的增加,政府对公园景区等公共资源实施免费,已经具备能力和条件,公园正常运营的费用应由政府公共财政来承担。 周天勇认为,除政府拿钱外,还可以通过市民提供志愿服务,通过社会的公益性捐赠,来弥补公园经费的不足。对于企业或个人投资参与公园建设、景点开发的,政府要设定利润上限,设定投资回报的期限,以防投资商借机牟取暴利。 还公园于公众,是百姓的期盼。 “新华视点”记者 林红梅 杜宇 钱春弦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