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个“学者型演员” ——记“青研班”首届毕业生严庆谷 王剑虹 |
| ||
|
京剧优秀青年演员沪上行之5 “青研班”十周年汇报演出上海站的三场演出,严庆谷参加了两场,不过都是充当“绿叶”——《珠帘寨》中的老军、《杨门女将》中的王辉。与生、旦行当相比,丑行在京剧舞台上更多的时候充当的是“绿叶”,不过毕业于首届“青研班”的严庆谷却怎么看都不像是一片普通的“绿叶”。 严庆谷不仅以《时迁盗甲》《盗银壶》等剧目获得过全国青年京剧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央视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等奖项,还曾自费留学日本学习 “狂言”、应邀在斯德哥尔摩戏剧学院开设京剧讲座,在《中国戏剧》《上海戏剧》发表多篇论文,为日本的戏剧杂志《幕》开设专栏……有戏迷称他是“台上武丑,台下文秀”,而严庆谷说:“我的追求是当一个‘学者型演员’。”
进课堂 方知不足 严庆谷爱读书,上“青研班”对他来讲是“正中下怀”,戏曲史论课、艺术理论课、各类文化课以及高水平的专题讲座等让严庆谷如鱼得水,他感慨地说:“以前只知道练练功、唱唱戏就很满足了,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缺了太多的课。”正是通过“青研班”的学习,严庆谷对戏曲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戏曲讲究的是“口传心授”,一句台词为什么要这么念、一个技巧为什么要安排在这里,理由往往归结于“老师是这么教的”,在很多情况下演员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戏曲需要‘口传心授’,有些东西光靠理论的确解释不清楚,但戏曲艺术要传承下去,没有理论支撑也是不行的。”严庆谷说。 这几年,严庆谷相继发表了《浅谈戏曲的体验与表现》《京剧武丑表演技法初探》《京剧国际化畅想》等一系列论文,赴日本学习“狂言”后,严庆谷又发表了一批关于日本“狂言”的文章,这在戏曲演员中相当少见,而他为日本的戏剧杂志《幕》撰写专栏也已经坚持了4年。 走出去 博采众长 2001年,正处于舞台生涯黄金时期的严庆谷突然决定去日本神户学院大学人文系自费留学,师从伊藤茂教授研究、学习“狂言”。在“青研班”,严庆谷第一次接触了日本传统艺术“狂言”,发现它与京剧颇有共通之处,戏谑幽默的风格与丑角行当也有几分相似。严庆谷说,当初决定去日本学习“狂言”,还因为听说“狂言”这种日本的传统艺术在日本拥有很多年轻观众,所以十分好奇,非常想去亲眼看一看。 在日本,严庆谷除了跟伊藤茂教授研究、学习外,还走进日本“狂言”家族,跟京都大藏流茂山千五郎家第十四代传人——茂山正邦先生学习,并在京都北野天满宫登台演出狂言《盆山》。留学日本期间,严庆谷还应大阪音乐大学的邀请,在歌剧《图兰朵》中出演死刑施刑者一角,在摩登舞剧《群星汇聚申城》中饰演林冲一角。严庆谷说,这些学习和尝试成果虽然不能直接拿来运用到京剧舞台上,却有借鉴作用。 上舞台 敢于创新 曾拜名丑张春华为师的严庆谷,传统戏的底子相当深厚,京城媒体曾评价他演的《盗银壶》 “念白、身手极具老一辈艺术家的风范”,同时他还是郑派猴戏唯一的第三代传人,曾上演全本《齐天大圣》《金刀阵》等郑派剧目,十分难得。严庆谷告诉记者,他最近还在准备恢复传统剧目《佛手桔》,之前他演过的《盗银壶》便是其中的一折。 除了传承之外,严庆谷这几年也作了不少创新尝试,不仅在日本参与了“狂言”、歌剧、摩登舞剧等演出,还应邀担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原创肢体话剧《人模狗样》的肢体指导。而在京剧舞台上,他在上海京剧院的《王子复仇记》中扮演殷甫一角,以京剧丑行的表演手法来塑造这一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颇具特色。在不久前举办的上海小剧目评选中,严庆谷又自导自演了根据契诃夫小说改编的《小吏之死》,这是一台30分钟、只有一个角色的戏,严庆谷充分利用丑行的各种表演手段来诠释这个小人物。该剧不久还将参加全国小剧目汇演。 本报记者 王剑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