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闯闯世界 ——一位挚爱母亲的亲述 鲍美琴 |
|
17.轮到儿子上场了 演讲稿要在十分钟内讲完,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叶茂和我儿子讨论应突出的重点和具体事例,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着,几经反复才达成了共识。此时的儿子已经有了一些主见和想法,尽管思路与常人有异,但如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加上天生的牛脾气,就算思路有失偏颇,也不是一下子能够说服的。好在叶茂和我儿子相处已有时日,关系很融洽,再加上儿子把对自己呵护有加的叶茂当成大哥哥,所以沟通起来就顺利多了。 讲稿终于顺利完成了。叶茂叫我儿子把整篇文章先读一遍,以便纠正读错的地方。然后告诉他哪些词、短语和句子应该重点朗读,并用红铅笔明显地标示出来。 可问题还是出现了:儿子在朗读时,脸几乎贴在了稿纸上,人也弯成了“大虾米”。原来,自从儿子迷上电子游戏后,眼睛已经不知不觉地近视了,要看清稿子,只能把脸凑近稿纸。叶茂着急了,这样怎么能上场呢?他灵机一动,取下自己的眼镜给我儿子戴上,真巧,两人的度数还比较接近。儿子戴上眼镜后,看东西清楚多了,可时不时地还是会弯成“大虾米”。为了纠正这个坏习惯,叶茂用茶几加靠垫做了个“临时讲台”,叫他把演讲稿放在上面,伸展手臂,这样一来,腰就不容易弯了。叶茂又发现他念稿时不习惯抬头,这哪像演讲呢?于是,叶茂又把“临时讲台”移到镜子前,让他面对镜子练习。后来,叶茂干脆让他每读完五句话就抬一次头,面对观众一两秒钟,然后再继续演讲。怕我儿子忘记,叶茂特地在演讲稿中画上一个个笑脸作为标记,以提醒他抬头。 第一轮演讲开始了。前几个演讲者是来自港澳地区的特奥运动员,由于他们的方言口音较重,吐字含糊不清,所以掌声并不热烈。与他们相比,儿子的普通话优势好像比较明显,叶茂对获胜开始充满信心。 轮到儿子上场了。戴着眼镜的他,想起什么似的挺直了一下身体,然后不慌不忙地开始讲述自己如何融入特奥的过程,其中对着墙壁练习打乒乓、克服困难学数学等情节生动有趣,赢得了掌声。 没想到一位来自北方的特奥运动员成了第一轮演讲的“黑马”:他的发音标准而有磁性,语调舒缓,表情丰富,再加上故事讲得特别好,一下子吸引了听众和评委的“眼球”,第一轮演讲的最高分非他莫属。 面对强大的竞争者,儿子的眼神暗淡下来,头耷拉着,一言不发。叶茂见状,决定先稳住徐闯的情绪,让他平静下来。“闯闯,这只是第一轮比赛,还有两轮呢。况且,在这一轮你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所以千万不能泄气呀!”叶茂鼓励道。“我们能赢吗?那个人讲得实在太好了,我肯定比不过他。”儿子一点底气也没有。“这就要看你的努力了。不过,我们肯定能赢的。”叶茂不紧不慢地说。 第二轮演讲的内容是参赛者参加特奥活动后所取得的各种成绩。叶茂觉得机会来了,因为徐闯在这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只需挑选最具代表性的成绩重点描述,在结尾时形成高潮,效果肯定不错。想到这里,叶茂手里的钢笔飞快地舞动着,一行行工整的字迹跃然纸上。“叶老师,你在写什么呀?”儿子大声问,好像急于想知道写的内容。“别急,马上就好。”叶茂低头继续写着。 讲稿一写完,儿子便急不可耐地读了起来,由于全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以念得特别顺口。为了方便演讲,叶茂把内容分成三大部分,并详细讲述给徐闯听。第一部分讲刻苦锻炼,增强体质,具体事例就是坚持天天清晨练长跑,从不间断;第二部分讲脚上打了血泡,仍然跑完800米和1500米比赛并获得冠、亚军的经过;最后一部分专讲在爱尔兰特奥运动会被选为火炬手和参加足球比赛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