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稳降压24小时 让心、脑、肾安度每一天 郭冀珍 |
|
我国目前约有2亿高血压病人,仅有1/4的病人在服降压药,其中近94%的病人不能把血压控制到低于140/90mmHg。病人24小时平稳控制血压对于提高高血压控制率和保护心、脑、肾是至关重要的。 血压24小时都在波动 不少高血压病人认为每月只测一次血压就足够了,其实即使每天测一次也不够,这是因为人的血压是24小时波动的。在绝大多数血压正常的人群和2/3的高血压病人中,夜间血压比日间血压要低10%左右。虽然血压24小时波动是正常的生理调节,但是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波动幅度比正常人大,认识病人的血压波动性对高血压治疗有重要意义。 人的血压在凌晨二三时左右最低,晨醒后(约清晨6-9时)血压达到或者接近最高峰。这时的血压比夜间可高出40-50mmHg以上,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血压晨峰”。对于高血压病人这是个危险期。有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在早晨9时的发生率比晚上9时高3倍;清晨的中风发生率约升高60%。 保证24小时平稳降压 无论是轻度还是重度高血压病人,如果服药后不能平稳降压,可能比不吃药更危险。有些服用短效降压药的病人,不听从每日服药三次的医嘱,而是只服用一次,虽然他们的血压在服药后的4至6小时内会下降,但之后血压就会回升。因此服降压药后不能只看血压是否下降,而是看血压是否能在24小时平稳下降。 做24小时血压监测可帮助了解血压全天的变化,也是掌握夜间入睡后血压变化的唯一可靠办法。可是24小时血压监测过程较复杂,所以病人应学会自测血压来了解服药后降压是否平稳,血压是否得到24小时控制。 学会自测血压的关键是掌握血压降压幅度的“谷峰比值”。掌握这个比值不难:每天清晨服药前测血压以了解药效最弱时血压的下降值(降压幅度的“谷值”);从服药后2小时开始,多次测血压来找到血压的最低值(降压幅度的“峰值”),这时的药效最强。如谷峰的比值等于1,说明血压在24小时内得到了有效控制;如果“谷峰比值”小于0.5,则表明清晨血压明显升高,药效不能持续24小时。高血压病人掌握清晨“谷值”和”峰值”,就能判断血压是否得到了24小时全天控制。 目前医学界对选择降压药的共识是优先选用一天一次给药、”谷峰比值”接近1的、具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降压药物(如替米沙坦),以控制清晨高血压,获得24小时的平稳降压。 郭冀珍 (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