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业绩表现不理想,且暴露管理方面的一些不足—— 基金“红花”为何变黯淡了? 许超声 许超声 |
|
本报记者 许超声 三季度过去了,虽然基金规模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依旧,但是相对二季度的辉煌,基金业绩在三季度中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净值增长平均水平低于大盘同期增长水平,不少基金净值增长更是令投资者失望。 基金净值增长平均水平低于大盘同期增长水平,除了市场原因外,也暴露出基金自身管理方面的一些不足,这也向广大“基民”发出了风险的警示。 A 九成基金跑输大盘 过去一年,基金的赚钱效应吸引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进入今年三季度以来,基金市场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售热潮:中邮核心成长限量150亿元迅速认购完毕;华安策略优选一天认购资金超过700亿元;华夏复兴基金发行当日就迎来了将近500亿元的认购资金,最后确认的中签比例仅为9.7%。 拆分基金也是投资者热衷的投资对象。友邦华泰盛世中国实施拆分当日规模达到100亿份规模上限;长城安心回报拆分当日也达到100亿元的规模上限。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市场中已有58只基金资产净值超过100亿元,150只基金资产净值超过50亿元。 今年第三季度,上证指数由3800点上升到5500点左右,累计涨幅则达到44%。但截至9月25日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以来,纳入统计的222只偏股型基金平均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35.1%,其中,144只股票型基金三季度以来平均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35.66%;78只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31.88%。222只基金中,最高区间回报率为56.14%,最低仅0.36%,只有20只基金业绩超过了同期指数涨幅。也就是说,九成多基金跑输了大盘。 B 高位接手昂贵筹码 基金由于投资品种多样,又具备了专业人士代为理财,因此对于不具备较强专业知识、没有足够时间与精力炒股的人来说,选择基金,可以在震荡行情中相对降低风险。但投资者不应将股票与基金分隔开来,要充分意识到基金也是高风险投资品种。 近年来,公募基金由于其赚钱效应吸引了大量基民的疯狂涌入,基金业也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基金公司从2006年的53家变为59家,基金数量也由原先的287只增加至323只,基金规模更是从2006年的8000多亿猛然放大到了23000多亿。 然而若仔细对比其持仓成本,却又会发现许多令人提心吊胆的问题。2005年上证指数1000点至1260点之间,基金规模5000亿元;2006年1200点至2690点区间,基金规模为8000亿元;2007年至今在2700点至5500点区域时,基金规模却陡然扩大至23000多亿元。也就是说,2005年中上证指数连续几个月徘徊在1000多点水平,市场处于最佳的吸货期时,52家基金公司管理的217只基金仅有5000多亿元规模,可供建仓的资金实在太少,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被套牢的筹码。2006年态势渐明,上证指数从1200点一路冲上2600多点时,基金规模也仅上升到8000多亿元,而2007年基金规模才陡然放大。 随着新基金批量发行,大量申购资金源源不断流入,而且根据相关法规的政策性约束,股票型基金在完成募集的6个月内,必须持有不低于基金资产60%以上的股票,使得基金“被迫”在高位不停地接手大量昂贵的筹码。从上证指数点位来看,其持仓成本至少在4000多点以上。也就是说市场拉高到一定水平后,大部分筹码几乎全倒给了基金。 基金正在陷入一种可怕的头重脚轻状态,呈现一种投资学里最忌讳的倒金字塔现象。而这一现象,或许正是三季度基金跑输大盘的关键原因之一。 C 基金竟犯低级错误 基金在市场中的地位日益稳固,也越来越掌控着市场的话语权。但是,即使基金再怎样大发展,其仍然只是代人理财替人“打工”。最大限度地维护持有人的利益,是基金的基本职责所在。 然而,近来基金公司频频曝出交易丑闻,这些丑闻既有个人行为,也有公司行为。更有甚者,还出现了极其低级的错误,比如近来为市场所关注的“可转债门”事件。监管部门近日发文确定,三家基金公司旗下的五只基金在8月中旬因未能及时转股或卖出所持有的上电转债而被上市公司强制赎回,直接造成了2200万元的损失,这部分损失由基金公司风险准备金弥补。 造成此次基金投资损失的,是可转债品种,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转换成公司股票的债券。由于上海电力股票今年3月以来一直高于转股价的130%即5.76元,上海电力今年7月宣布8月15日强制赎回可转债,赎回价格为103.2元。在这种强制赎回的情况下,投资者如果不卖出可转债也不转股,那就是犯了最低级的错误。根据上电转债的公告,1000万张债券总发行量中有27.119万张被赎回,占债券发行量的2.71%。在被强制赎回的上电转债中,三家基金公司旗下的五只基金的持有量占据了三分之二。 一家基金公司监察人员表示,在上电转债被强制赎回之前,一个多月内连续8次发布了《关于“上电转债”赎回事宜的公告》,基金公司投资、交易和监察部门相关人员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和关注,竟然“忘记”了转股或者卖出可转债。由此可见一些基金公司投资管理中存在的“不可原谅”的漏洞。 D 封基深陷高折价泥潭 最近4周,封闭式基金持续走弱。截至三季度末,在40只封基中,折价率超过30%的达24只。封基折价率增大所折射的含义,值得深思。 综观本轮牛市行情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投资品种都被轮番炒了一遍,独独封闭式基金依旧在高折价下苦苦挣扎。尤其是近期大盘突破双头迈向5500点新高过程中,封基折价率却扭头向下,并在9月底达到了35%以上。市场人士表示,这一现象表明封闭式基金中的机构投资者对后市已趋于谨慎。 节前的交易周内,26只大盘封基总折价首次超过700亿元、达到701亿元,总体折价率为32.509%。分析人士认为,导致目前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扩大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很多基金重仓股单边上升幅度过甚,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严重高企,以致让投资者感到基金净值中水分太多,对未来走势不太乐观。 事实上,高折价并不意味着高投资价值。2005年,上证指数低于1200点时,很多大盘基金的折价率近50%。如果大盘1000点时买折价率50%的封基,实际上相当于在700点买“一篮子”蓝筹股组合,投资价值可想而知。目前封闭式基金虽然折价率高达35%,但市场点位却已在5500点高位,大盘面临的调整风险较大,因此并不能简单认为高折价率就意味着高投资价值。 市场人士指出,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扩大,则一般是因为投资者对基金的运作能力、道德水平、分红机制产生怀疑,或者对大盘整体悲观,甚至判断牛市转势。 当然,影响封闭式基金投资的主要因素,除了市场整体走势,最关键的还是分红动力。由于今年大多数封基刚实施了大比例分红不久,近期内恐怕不会再有类似举措,因此,封闭式基金在高折价下苦苦挣扎而不被市场狂炒,其深层次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