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阳光特奥
 第A06版:阳光特奥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 广 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科教卫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10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纽约新的唐人街

叶永烈


  在曼哈顿,有一条历史悠久的唐人街,那里矗立着孔子塑像、林则徐塑像,成为展示中华文化和经济的长廊,人称“纽约第一华埠”。然而,如今法拉盛后来居上,聚集的华人比曼哈顿的唐人街更多,形成一条新唐人街,“纽约第一华埠”的桂冠落到了法拉盛。跟曼哈顿唐人街不同的是,那里大都是来自广东、福建的老移民,而法拉盛则大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此外,还有不少人来自中国的香港和台湾。

  对于法拉盛我并不陌生,因为原先在这里住过。这一回来到法拉盛,明显感到这里比往日更加热闹、更加繁华。法拉盛的主街叫缅街(Main Street),街道两侧的商店几乎都挂着中英文对照的招牌,光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中餐馆就有六十来家。律师楼、旅行社、快递公司、美容店、婚纱店、夜总会、出租车、医院、诊所、殡仪馆,无一不全。就连人行道上,都摆满出售中国商品的小摊,诸如来自中国的塑料拖鞋、婴儿衣服、布帽、袜子之类,小贩们用标准的普通话在那里吆喝着。中国大陆的电视连续剧的DVD,随处可见。中文报纸《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也摆在摊头。中文书店的规模也很大,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中文图书,摆满书架。据测定,每天法拉盛缅街的人流量已经超过20万。以缅街为主干,在两侧的小街、小巷,又星罗棋布无数华人餐馆、宾馆、商店、超级市场。我住在缅街之侧的Comfort Inn宾馆,一出门就是一家朵颐餐馆,斜对过则是规模颇大、拥有几百个座位的两层的东丽宫饭店。法拉盛的商店百分之八十五是华人开的。法拉盛一带有华人开的制衣厂几百家,而为制衣厂做各种加工的家庭作坊那就更多了。

  法拉盛原本是一个荒僻的小镇。法拉盛这个名字,源自荷兰西南方的一个名叫法拉盛的城市。1620年,荷兰殖民者来到这里,便以法拉盛命名这个小镇。直到如今,仍能在法拉盛找到荷兰人的种种遗迹。后来,法拉盛成为犹太人的聚居地。法拉盛的崛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那时,地铁7号线延伸至这里。要知道,乘坐地铁7号线可以直达曼哈顿最热闹的时代广场。地铁7号线给法拉盛带来了繁荣,人口迅速膨胀,大批华人迁移至此,地价急剧上涨。从20世纪60年代起,第一波来此的华人,大都来自中国的香港与台湾。从20世纪80年代起,第二波来此的华人,大都来自中国大陆,尤其以来自上海、东北、温州移民为最多。

  上次来法拉盛的时候,记得正是纽约下了一场大雪。我和妻在法拉盛一家水果店前,用温州话商量着买什么水果,不料店主一听,用温州话跟我们热情地打招呼。原来,善于经商的温州人,已经把生意做到法拉盛了。这一回,我发现法拉盛缅街有一个有相当规模的超级市场,名叫“瓯江市场”,瓯江是温州的母亲河,“瓯江市场”肯定是温州人开的。一进去,店员们互相用温州话交谈,果真是温州人开设的超级市场。在法拉盛缅街,我还见到规模更大的“新中国城超市”,进去一看,又是一连串温州话传人我的耳中。原来,这家超级市场也是温州老板开的。在这些超级市场里,既有来自中国大陆的膏蟹,又有北京六必居的酱菜,湖南的辣椒大王,台湾新竹米粉,琳琅满目,不一而足。

  法拉盛华人手握重金,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刮目相看。2007年3月,克林顿来到法拉盛,为妻子希拉里竞选总统筹款。

  我在法拉盛跟华人朋友们交谈时,他们以为法拉盛最大的缺点是在这里学不好英语,因为凭借普通话就能走遍法拉盛,办好一切事,也就把英语撂在一边。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