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打造运河生态长廊 江阴 产业准入环保优先 陈蓉 张晨 刘世领 |
本报讯 记者9月25日在扬州京杭大运河“三改二”工程现场看到,该市采用一系列生态技术,使得工程在满足航道防护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把运河变成了一条集运输、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生态长廊。 扬州京杭运河“三改二”是江苏省重点航道工程,目的是将原来三级航道标准升格为二级航道,以增强运河的通过能力。去年7月起,扬州境内44.7公里的河道开始整治,该市提出对流经市区的13公里航段(首期5公里)除航道标准提高外,还要充分保留运河原有的生态景观。经过改造的驳岸由低到高共分三层,最接近河道的一层还种上了柳树和扒根草。驳岸的材质也并非完全是钢筋混凝土,有的驳岸斜坡采用花砖拼接留出空隙,填上泥土后还能种草。扬州还根据航道断面所处位置的不同,共实行了13种生态驳岸施工方案。其中,在驳岸的底端留下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洞眼,这就给爱钻水草的鱼儿留下了活动的空间;一改航道工程传统的混凝土色,用黄石等材料让驳岸变得色彩丰富;对航道两侧天然的芦苇荡没有清除,而是在确保通行安全的前提下,经过“裁减”进行了保留,使其成为了河道中的一个景观。 (陈蓉 张晨 刘世领) 本报讯 在无锡市考核新政的“期中考试”中,江阴资源环境类指标绿意盎然,全部达标,尤其是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97.7分,列无锡各县(市)、区之首。 江阴处在全国县域经济的第一方阵,环境、资源成为制约发展的“掣肘”,持续发展的动力何在?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建设幸福江阴创新实践,在理念上坚持环保优先,在制度上保证环保优先,在考核上推进环保优先,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协调统一。 8月27日,江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率先全面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全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而此前,江阴早已制订了严格科学的产业准入制度,明确鼓励、限制和禁止的三大类产业、产品和技术指导目录,对投资5000万元以下的印染等15类项目一律禁批,对不符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的,坚决做到“五个不批”。严格审批推动了“经济要发展,排污要减少;既要GDP增长,又要COD削减”的“绿色行政”。如今的江阴,招商选资不忘仔细对照产业准入目录,时时问计于相关部门,引导企业以最小的资源、最少的能耗和最低的污染排放,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