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阳光特奥
 第A18版:阳光特奥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法治视窗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8版: 阅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0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面对外国人16题(二)

赵启正


  “龙头”是什么?

  我们在与外国人谈话时,往往会用中国人熟知的比喻,可是有时外国人听不太明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向外国人介绍浦东开发时总喜欢说“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带动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在汉语中“龙头”比喻带头的、起主导作用的事物。可是外国人对中国的龙很陌生,更不甚了然“龙头”是什么意思:是动力,是大脑,还是先锋?于是我们常说,以浦东开发为“引擎”(或“火车头”或“契机”等),带动周围地区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用这样简单明了、中外共知的比喻,外国人反而容易听得明白。

  有时,我们也会这样描述浦东:“中国在发展中,需要加强同世界的对话,政治的对话通过首都来进行;而经济的对话则主要通过大的经济城市来进行。中国目前还没有纽约、伦敦、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那样的国际经济城市,在当前中国,上海最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城市。为此,上海就得加强建设,浦东开发就是这种建设的重要部分。浦东就是像新加坡那么大的一块宝地,要把它建设成具有先进城市功能的新区。”

  我们有时还会说:“浦东经济就要起飞了,它已经在跑道上了,愿意上飞机吗?”这样,已大体说明了为什么要开发浦东和浦东给世界投资者所带来的机遇。

  “一仆二主”

  大翻译家杨绛(世界古典文学名著《堂吉诃德》的中文译者)说过,笔译者是“一仆二主”中的“仆人”,既要服侍原作者,又要伺候读者,二者兼顾,颇不容易。

  那么,口译者这个“仆人”就更难当。在特定的场合下,要反应迅速,还得准确,因为口译没有查阅字典和文献的时间,当个好口译者则更属不易。

  有一次,我在上海接待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我想在交谈时说:浦东的高楼大厦就像是五线谱上的音符,谱写出城市的交响乐。我怕这话不好翻译,事先和我方的翻译说了,她就提前准备了“五线谱”、“音符”等音乐术语。我与布什交谈时,由对方翻译主译,遇到这段果然卡壳了,我们的翻译及时地补充上去,谈话的气氛也活跃了起来。布什高兴地说:“如果我再年轻一点,我一定来浦东投资。”

  翻译者的成功其实就是说话者的成功。说话者要考虑翻译的工作难度,有意识地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理想的表达。其中要注意几点:尽量在讲话之前,把可能用到的专业术语告诉翻译者;说话语速要慢,因为汉语的句子一般比其他许多语言的要短得多,说快了,同声传译时,就不得不省略一些原话;逐句译时,三五句一停较为合适,一口气说得太长或太短都是不合适的。

  如果说话人懂些外语,发现某句话没有译准或遗漏了,最好的办法是用中国话再重复一下这句话,给翻译者一个纠正和调整的机会;切忌当着大家的面就说“译错了!”之类的话,这会影响翻译者的情绪,容易接连出错。

  “越发展越要谦虚”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访问日本一个县(相当于中国的省)。其间,副知事(相当于中国的副省长)特意选择市郊的一个古老的庄园宴请我。据说这个庄园有100多年的历史,房屋中的字画和屏风上的文字都用汉字,其内容、书法皆为上乘。在这样的环境中谈古论今,自然十分亲切。离别时,他忽然对我说:“今后中国要领导亚洲了,日本不行了,那时还要多多拜托。”我回答说:“中国人均GDP(国民生产总值)只是日本的四十分之一(当时的数据),眼下日本经济只是增长速度放慢了,患感冒了,绝不是肺炎,很快就会好起来。”他说:“日元不行了,就要让位给人民币了——这是你们的一位学者说的。”我回答说:“这位学者可能是喝酒时说的吧!”

  的确,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一直保持了健康的发展,其速度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但直到今天,我们GDP总量只占世界的5%,人口却占了21%。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四,但平均到十三亿人,排名就很靠后了。即使将来有一天,我们的人均财富排名靠前了,那时就可以骄傲了吗?“满招损,谦受益”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我们不要忘记邓小平同志1989年告诫我们的一句话:“我们不要吹牛,越发展越要谦虚。”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中国的体育精神之一。有些外国人不理解:既然友谊第一,又何必比赛呢?既然办运动会,当然还是比赛第一,还不如明确地说为“比赛第一,友谊第二”——虽然,这还是比“比赛唯一”好得多。也有人解释说:这只是一个口号,比赛赢了的时候,用来安慰对方;比赛输了的时候,用来安慰自己。应该说,这些观点,或是一种糊涂,或是一种曲解。

  中国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中国体育精神的真诚表达。一是说比赛的目的是加强各国体育界的交流;二是说比赛中运动员和裁判员必须尊重规则、尊重对方,如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宁可失分不可伤人等;三是说观众要公平地、心平气和地对待比赛双方。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世界上理解、认同、支持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人越来越多了。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完全符合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顾拜旦的一句名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并且可以扩展到体育以外的领域。顾拜旦还说过:“请牢记这句铿锵有力的名言。这个论点可以扩展到诸多领域。对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

  “胜固可喜,败亦欣然”

  在国内外重大足球赛事中,都有众多球迷临场加油助兴。他们身披彩衣,头扎绸带,脸涂油彩,欢呼声震天撼地,慷慨地让别人也分享他们的激情。没有球迷,足球比赛至少失去一半风光。遗憾的是在热闹的赛场上,总会有不和谐现象出现,中外赛场,概莫能外。

  1985年8月,首届“柯达杯”——16岁以下青少年国际足球锦标赛,在中国的北京 、天津、上海和大连举行。8月7日晚,在北京赛场的观众席上亮出大幅标语:“胜固可喜,败亦欣然”。这八个字,取自当日《北京日报》上一篇文章的题目。此文是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陈昊苏先生(现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写的。

  为此事,我请教过昊苏先生。他说,此八字取自苏东坡《观棋》诗,原文是“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他以当代人的语言习惯,作了调整。文章的用意是针对一些球迷过度看重比赛胜负的现象,劝诫过激球迷不要过度狂热。

  我们知道,苏东坡一生多舛,写此诗时已年过六十,被贬在海南岛。其实,他写此诗,其意不全在于棋(他说过,他不会下棋),主要是表达他对人生得失成败所持的达观态度。而我们借用苏东坡的诗句,意在发挥它的积极意义,希望它能成为体育精神中的一个经典口号。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