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美丽橙色映亮上海 不是天使,但我是志愿者 鲁哲、周国强、彭幼龙、楼文彪、孙中钦 |
| ||
| ||
| ||
| ||
| ||
| ||
| ||
|
橙色,是这个季节上海最美的颜色,4万名穿着橙色上衣的志愿者像工蚁一样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为特奥会忙碌着,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毫无怨言。 志愿者的服务贯穿整个特奥会,从特奥执委会1室16部的日常工作到19个区县的执委会正常运作,从开、闭幕式的制作到19个区县30多个比赛场馆的赛场服务,从107家宾馆接待到遍及19个区县155个社区接待……十多天里,他们当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你行我也行” 志愿者队伍中有一位“阿甘”,他就是4万名志愿者中唯一的智障人士王霄波。在特奥会赛场上,他手牵着手领着特奥运动员入场。他喜欢把和他一样的智障人士称为“伙伴们”。王霄波以自己的行动向伙伴们昭示:我能行。 昨天,王霄波告诉记者:“我愿意为伙伴们做事情。”他感谢特奥会给了他发挥潜能的舞台。“以前我见了陌生人不说话,现在不这样了。”他腼腆地笑了。现在,王霄波坚持每天写博客,记下他的点滴心得。 救场如救火 小语种志愿者调配中心的热线电话基本是求救电话。由于小语种志愿者数量有限,随时需要语言能力和应变能力强的志愿者,在短时间内到岗,处理紧急状况。这些天小语种志愿者成了救火队员。 10月1日早晨,调配中心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因东帝汶代表团说英语的联络官与母语为葡萄牙语的教练员、运动员沟通困难,急需一名葡萄牙语翻译。正在调配中心值班的上海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系的李妍婧马上出发,两小时内到岗,解决了燃眉之急。 10月2日下午,智利代表团联络官来电求助,智利代表团急需一名西班牙语翻译,陪同滚球项目运动员、教练员次日清晨前往嘉定赛场。接到调配任务的陈宸是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西班牙语专业大三学生,当日深夜11时30分才完成开幕式看台引导员的工作,但他毫不犹豫接下了次日早晨7时30分赶往普陀区与智利代表团会合的任务。 做一回码头工人 服务帆船比赛的大学生志愿者,在上海水上运动场帮助运动员升降帆、拖船,像码头工人一样辛苦。22名男生志愿者,每天在太阳下暴晒10小时,个个成了小“乌贼鱼”,有人还晒得脱了皮。卷起裤管,不停地下水、上岸,再下水、上岸,饱受蚊虫叮咬。5个比赛日,每天有44条船上下岸,每条船由6名志愿者负责拖,平均每人拖船近15次,若是遇上风力变大,帆船可能会临时上岸休赛,这样,每人每天拖30次还不止。这还不包括平时的训练。 细节让人感动 考虑到特奥运动员平衡性较差,接待特奥运动员的同济绿园小区的志愿者熊光欢特地更换了家中的家具,把特奥运动员可能活动范围内的尖角家具换成了圆角;当社区志愿者和赛区志愿者交接工作时,社区志愿者把运动员情况及注意事项一栏填得满满的——写下他们的饮食习惯、性格、身体状况。 特奥会娱乐中心的留言墙上,写满了运动员的感受。“I’ll be back to Shanghai sure ,everything is nice here .(我肯定会再来上海,这里一切都好)”志愿者说,看到这句留言,再苦再累,又算得了什么。 本报记者 鲁哲 文 周国强 彭幼龙 楼文彪 孙中钦 摄 详细 071009116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