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奖牌或名次的诱惑,每个人都是特殊人士,都需要一个敞开胸怀的拥抱,需要从一个个拥抱中感受人文精神 特奥会上“抱抱团” 杨耕身 |
新京报 “拥抱”是2007世界特奥会赛场上,最常见的身体语言。一位运动员完成了比赛,不管胜负如何,总有教练、家长或志愿者张开双臂,拥其入怀,表示祝贺。看台上,素不相识的家长也会为孩子们的勇敢表现拥抱在一起。 这样一幅满场尽是“抱抱团”的景象,因出现在特奥会上而令人温馨。“抱抱团”所意喻的平等与包容、鼓励与接受,也正是特奥会的宗旨所在:通过为全球1.7亿多名智障人士提供参与特奥运动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体育的必须首先是人文的。特奥会如此,奥运会及其他各种赛事亦如此。这是体育精神之所在。体育精神本质上是人的精神,是人类普遍价值所在。如果不能达到增进人文、提升人类普遍价值之目的,那么再大的赛事,再多的金银奖牌,也会缺少意义。 不过,下面的一些现象却也令人忧虑:2005年,在第十届全运会上,出现了假摔、罢赛、下跪、服用兴奋剂等现象;2006年,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特奥会上,出现了“疑似专业队员”的特奥选手,在田径场上,竟出现100米跑出11秒8的特奥运动员。奖牌之下,人文精神何在?除此之外,体育也承载了过多不应承载的东西。 或许,面对奖牌或名次的诱惑,每个人都是特殊人士,都是有缺陷的人,因此也更需要一个敞开胸怀的拥抱,需要从一个个拥抱中,感受体育精神以及人类文明。毕竟,我们不能只是在特奥会上,看到“抱抱团”带给我们的温暖。 一个拥抱,一种胸怀。我们应该向特奥运动员多学些“拥抱”。一方面,首次走进发展中国家的特奥会,给每个人提了一个忠告:不妨在生活中增加一些拥抱。在一个存在隔膜与戒备的环境中,一个拥抱能够取代千言万语,让双方心灵相通。 (杨耕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