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3名科学家“在DNA重组方面有一系列突破性发现” 诺贝尔医学奖射中“基因靶向” 徐勇 |
|
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和奥利弗·史密斯以及英国人马丁·埃文斯以干细胞研究成果分享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说,三位科学家“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有着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卡佩基 “绝妙惊喜”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欧洲中部时间8日上午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公布获奖名单。 正式公布消息前30分钟,在美国中西部犹他州盐湖城,当地时间凌晨3时,卡佩基在家中接获国际长途电话。电话线另一端,是一名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官员。 “他讲话非常严肃,”卡佩基稍后告诉一名美联社记者,“所以,我的最初反应是,那一定是真事”。“那是一种绝妙惊喜。”他回味道。 卡佩基在美国犹他大学出任人体基因学和生物学教授。他证实,异体脱氧核糖核酸(DNA)与哺乳动物细胞内的染色体之间可以“同源重组”,以此修复带有缺陷的基因。 评审委员会的公告认定,卡佩基所做研究还揭示了基因在哺乳动物器官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之所以出现多种人体先天畸形的原因。 史密斯 “非常满足” 卡佩基接听获奖通报电话之际,史密斯身处美国东南部北卡罗来纳州,当地时间凌晨5时。史密斯的最初反应是,获奖消息“非常令人满足”。 一名记者问及他感到“满足”的缘由,史密斯回答道:从事与干细胞相关研究超过20年之后,“能在(诺贝尔奖)这一层面上获得认可,着实是一种享受”。 史密斯现年82岁,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查珀尔希尔分校病理学和实验医学教授。他发现,细胞内源基因无论是否带有活性,都可以成为运用“基因靶向”技术的对象,意味着所有基因都可以借助于“同源重组”方式改变性状。 后续研究中,他为多种先天遗传疾病以及人体因遗传变异而出现的众多常见疾病创制了实验鼠“模型”,用以增进对相关基因的致病机理以及相应解决方案的了解。 三人技术 “定制”实验鼠 公布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名单时,埃文斯在现任哺乳动物遗传学教授的加的夫大学,时间为上午9时30分。 现年66岁的埃文斯发现,可以从实验鼠早期胚胎中直接获得染色体处于正常状态的细胞,即胚胎干细胞,继而植入到实验鼠的受精卵内,成为把特定遗传性状带给实验鼠后代的载体。他解释说,他所取得的成果,“基本上是为了解人类基因组创造条件”。 卡佩基和史密斯的“同源重组”技术与埃文斯的胚胎干细胞提取技术结合,共同构成了“基因靶向”技术的基础。 “基因靶向”技术的运用结果,是1989年首次出现“(基因)敲除实验鼠”,即“敲除”特定功能基因后再植入致病基因的实验鼠。这种实验鼠有助于人们了解一些疾病的诱因。 定于今年12月10日举行的2007年度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卡佩基、史密斯和埃文斯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154万美元)奖金。 徐勇(新华社供本报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