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专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阳光特奥
 第A18版:阳光特奥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上海人家
 第A22版:法治视窗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休闲
 第B02版:休闲·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我家厨房
 第B0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 · 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 · 汽车科技
 第B13版:汽车 · 车情车趣
 第B14版:汽车 · 车情车趣
 第B15版:汽车 · 我爱我车
 第B16版:汽车 · 我爱我车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求职· 职场动态
 第B24版:求职· 职场动态
第B08版: 阅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0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面对外国人16题(三)

赵启正


  热情的指路人

  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最不可避免的事情就是问路。

  一次,我随团去波兰访问,住在华沙一家宾馆。从地图上看到,宾馆附近有一个肖邦公园。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跑出来,想用一小时对肖邦公园进行快速游览。在宾馆外的一处公共车站上,我向一对正在等车的波兰老年夫妇问路。虽然语言不通,但“肖邦公园”的英语发音大概和波兰语差不多,两位老人欣然带着我走了两个路口,把我送到能看见公园的地方。由此我得到了“波兰人乐于助人”的印象。尽管我并不知道,是否曾有“波兰人最愿意帮助人”的说法(据有的欧洲人说,葡萄牙的里斯本人为陌生人指路最热情)。你看,像是“问路”一类的小事情,也会给一个城市乃至国家带来美誉。

  在美国纽约,我也见到过不愿意指路的人,或随便指路、指错路的人。幸好我与美国人打交道很多,所以才没留下“美国人不愿意帮助人”的印象。

  中国人多数是乐意为人指路的。可是为外国人指路,有时会有语言的障碍,但只要仔细听,就像那对波兰夫妇一样,路名的发音还是可以听明白的,再加上手势等肢体语言的补充,也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这个礼品正是我需要的!”

  曾经有多位外国朋友向我提过同一个问题:每当他们向中国友人赠送礼品时,中国人总会说:“我已经有了,您留着用吧!” 等类推辞的话,他们十分纳闷的是:为什么就那么巧,我要送的东西他们都有?是不是有意与我保持距离而婉言拒绝呢?有时中国朋友收下礼品,没有当面打开看一看,他们又会想,是不是他们嫌我的礼品不够好?

  十分有趣的是,又有许多中国朋友跟我说起过:在他们送外国朋友礼品时,对方总会十分高兴地说:“真好,这正是我需要的!”并且会当你面打开包装,称赞这个礼品。中国人会觉得,外国人怎么这么不客气呀?

  看来,双方似乎都认为对方有些言不由衷,其实这只是不同的客气方式罢了。出现这样的差别,原因在于他们都从本国的思维习惯去揣度对方,认为自己那样的表达才是尊重对方,对方听了会高兴。因此,我们可以认定,这两种看似相反的表达方式,有着相同的意义与愿望。

  理解了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提出一点建议:当你遇到外国人向你赠送礼品时,我们不妨来个“主随客便”,也说上一句:“真好,这正是我需要或‘喜欢’的!”不过,即使有人教他们,他们大概也不会说:“还是您留着用吧!”

  “过来,这有外宾!”

  “老人优先”,“妇女优先”,不能变成“外国人优先”——否则就会改变“礼让”的本义了。

  许多年前,有一次我乘坐火车出公差,一个外国旅游团坐在相邻的一节车厢里。在山东德州停车的时候,卖烧鸡的小贩出现在月台上。这时,只听那个外国旅游团的中国翻译在月台上对被顾客围着的小贩大声喊:“过来,过来!这有外宾!”接着,他又指着远处的售货亭,对过来买烧鸡的中国乘客说:“那边买去!”一位乘客回了他一句:“你上那边买去吧!”

  本来,谁叫小贩过来都是可以的,但是以“外宾”作为优先于他人的理由,却不能成立。我们有热情待客的传统,但这种传统不能扭曲为“外国人优先”,那是属于半殖民地时代的产物。在公共场合,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罢,一视同仁可矣。

  “他为什么不看着我?”

  我国前驻德国大使卢秋田先生曾跟我讲过一个故事。一次,一个中国代表团访问德国。在机场送别代表团后,大使问自始至终陪同他们的德国外交部的一位官员:“你觉得这个团怎么样?”没想到这位官员回答说:“我很喜欢这个团,访问颇有成果,但是我不喜欢这位团长!”接下来解释道,“这位团长对我说话时总不看着我,我不知道为什么?”

  原来,很多国家的人们都认为,对话者不正视自己是一种藐视。我们确实有些人说话不习惯看着对方——不论对方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究其原因,可能是东方传统讲究辈分和阶级差别,如幼时慑于师道尊严或者父母严厉,在与他们说话时不敢或觉得不应直视对方,以低眉顺目表示一种恭敬。在泰国,年轻人或下级遇到长者或上级时,甚至要低头猫腰快快地绕着走过去。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沟通中,目光交流也是一种不经意的语言,人们会在目光中感觉到彼此的感情和意图。说话不看对方的习惯,要改正并不困难。

  当然,交谈时也不见得非要一直对视不可,大体上保持面对面的方向也就可以了。

  难以翻译的 “关系”

  一个英国公司的几位领导人和我探讨:中文的“关系”(guanxi)能不能译成英文的“关系”(relation)?在英国,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是指彼此之间的社会联系,如产销关系、信贷关系、咨询关系、媒介关系、税务关系等等。当然,这种公共关系也是由日常的人际关系来保持联系的。人际关系有疏有密,有纯工作的,也有纯友情的,也有兼而有之的。在英国,公共关系很重要,它构成了企业的运行环境。“关系”的核心内容是互识和信任。

  他们说,他们在中国的经验告诉他们,中国的“关系”比英国的“关系”外延大得多,有了guanxi就有可能办成别人办不成的事,就可能办成在法律边缘,甚至超过法律的事情。他们的问题是:他们如何与中国的企业和政府机构建立guanxi,而这种guanxi是否可信?通过guanxi获得的利益是否有保证?有guanxi的人或企业和没有guanxi的是否平等?

  接着,他们讲了一段经历。曾有一个企业的总经理,与他们共进晚餐,谈起合作条件时,夸耀自己在当地的“能力”,说出能给合作者几项法规、政策以外的税收优惠。这几位英国人表示疑惑,这位总经理说:“绝没问题,我的guanxi多!”他们听后,不信任的感觉油然而生。

  给自己和别人出坏主意的人,一语即出,便给自己插上了“不可信”的标签。这位总经理以为在外商面前吹嘘自己的guanxi,会给自己的形象增色,结果留下的是“以违法乱纪为荣”的印象。

  我给他们的回答很明确:这种特别定义的guanxi 不可信任,消除这种现象是中国政府的急迫任务。

  响应姚明的倡议

  已有研究结果证明,鱼翅并没有多少营养,它本身也没啥味道,所以,炮制鱼翅手工繁琐,要靠鸡汤和多种调料辅佐才好吃。因为其价昂贵,主人为了表示盛情,在款待外国人的宴席上总是要点上它。但是,他们常常把青菜吃光了,鱼翅却剩下了。海参、鲍鱼、燕窝也往往遭到和鱼翅同样的命运。有些国家的人从没吃过鱼翅,并且连尝试的意愿都没有。

  渔民将鲨鱼的鳍剪掉,然后将鲨鱼扔回大海,无鳍的鲨鱼必死无疑。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为了获取鱼翅每年有1亿条鲨鱼被捕捞。再如,燕窝是金丝燕辛苦分泌的胶质性唾液所制的巢穴,收取的次数多,会严重影响到金丝燕的生息繁衍。

  在改革开放时代,很多中国人的观念也正在改变。不久前,篮球明星姚明和影星成龙等国际知名人物率先发起了“不吃鱼翅”的倡议。美国《纽约时报》随即发表了对此事的报道,认为“对于西方人来说,不吃鱼翅其实算不上什么豪言壮语,但在中国,这种昂贵的美食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姚明在表达出自己的这番意愿时,也承受着一定的外界压力,不过很显然他已经做足了准备”。

  姚明说:“导致一个物种灭绝并非是中国传统中的一部分。当有一天你找不到鲨鱼时,你怎么去维持所谓的‘传统’?”

  摘自《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