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法治视窗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阳光特奥
 第A18版:阳光特奥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商界
 第A2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9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0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地产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钱题纪实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天天搜楼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4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08版: 阅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女人》·“负面”的形象

马尚龙

  ■ 普遍的流行观点是:上海女人很凶,很自以为是,金钱至上,崇洋媚外 雍和 摄

  调查发现,在人们的心目中,上海女性是咄咄逼人的,她们追求物质享乐,希望比男性更强势

  2003年,《新民周刊》报道了世界十大市场研究公司之一的英国定性分析机构明略行(Millward Brown Firefly)在上海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无论是在上海男性心目中,还是在其他地方的中国女性心目中,典型的上海女性形象,在极大程度上被理解为一个负面形象。有趣的是对于这一点,上海女性有充分的了解,但是她们并不认同。这一项调查,历时18个月,对1500名处于22岁到28岁年龄段的上海女性进行了定性调查和分析。调查的本质是商业性的,是要了解这一个年龄层次的消费欲望;因为了解了上海年轻女性,就有可能对二级和三级城市中国女性的未来有一个精确的洞悉。调查也获得了社会学的结果,那就是上海女人是怎样的女人。

  上海女人是强悍的,还是温顺的?是完全西化的,还是相对保守的?是利己的物质享乐主义者,还是独立上进的个人主义者?调查发现,在人们的心目中,上海女性的形象大多是负面的。上海女性是咄咄逼人的,她们追求物质享乐,希望比男性更强势。

  且不说这一个调查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每一次在网络上讨论上海女人问题时,口水是必然的,在几乎是汹涌般的口水中,也真是有普遍的流行观点:上海女人很凶的,很自以为是的,很自恋的,很势利的,金钱至上,崇洋媚外……虽然这其中必然有网络评论的随意性,有上海女人因为享受了上海的文明而被嫉妒,但是这样的评论会比较集中,而且也和明略行的调查结果有部分吻合,那么可以说,这其中会有原因的。

  上海女性强悍、西化形象的根源是什么呢?这项调查主持者认为,上海女人负面形象的起因,恰恰也就是上海女人正面形象的起因;同样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发展,完全就像是硬币的两面,造就了上海女人正负两个形象。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三个方面:首先是上海在上个世纪初就形成的西化历史,以及比国内其他地区更早开办的女子学校,使得上海女人更多地接受西方的文明。其次是随着社会进步,上海女性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工作时的状态与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她们的个性既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也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个性是什么?个性就是不同意,就是和人家不一样。第三个原因有点荒唐,因为要归咎于媒体传播,是各种媒体以及电影电视、文学作品拼凑起来的上海女性典型形象的不断强化,走向极端,以至于人们会有一个被误导的上海女人形象。

  上海女人是最不怕失婚的,因为社会保障机制健全。但是上海女人一旦离婚后,她的内心孤独远远超过其他地域

  “上海女人”是一个温柔的小女人形象,但是“上海的女人”是一个负面的形象;“上海女人”不等于“上海的女人”。当人们越来越乐于接受“上海小女人”的时候,对生活中的上海女人反而产生了距离。被人感觉到不容易亲近的上海女人,往往不是没有知识、没有修养的那种女人,恰恰是有知识、有修养、有上海感觉的上海女人,也正是以前的亭子间小姑娘,如今亭子间的老姑娘,或者说是以前办公室里的妹妹,现在格子间里的老师。她们由于感觉到自己被边缘化,由于感觉到自己像一个玻璃房里的小鸟,与外面的距离很近很近,但是不属于外面,所以在她们的潜意识里,她们是不高兴的,而越是不高兴,所谓的上海女人的负面形象也就越是浓烈:不近人情、固执、神经质……

  一个失婚的上海女人,假如她又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不会像没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一天到晚愁眉不展,她可以很轻松很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失婚,常常会对人家说,我现在一个人真开心。但是在心里她一定比没有文化修养的女人更加愁苦,更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这大半与她是一个上海女人有关。上海女人是最不怕失婚的,因为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她有职业,她有不比男人低的工资,她有住房,她可以独立享受城市的物质生活,并且她接受了宁缺勿滥的两性关系原则,所以上海的离婚率高是必然的。但是上海女人一旦离婚后,她的内心孤独远远超过其他地域。

  “上海最适于女人居住生活”的意思,常常只被人们理解了一半,以为女人在上海就是最开心的事情,还有另一半意思:只有生活状态健全的女人,只有有男人相伴相随的女人,才是最开心的。当人们津津乐道上海女人的味道、适宜、乖巧、温婉的时候,应该注意到的是,上海女人特质的背景就是男人。一个更加物质化文明化的城市,使女人更有个性,更容易离开男人,但也使女人更加会因为离开男人而离群索居。上海所有的情结都是为男女双双、男男女女而设计的,吃饭、跳舞、看电影、喝咖啡,都是男女配对的形式,准确地说,都是伴侣配对的形式。如果看到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在饭店里吃饭,在咖啡馆里喝咖啡,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是一个人,而不是两个人呢?如果是在新天地这样的酒吧,一个女人泡着,别人还会有其他的联想。当一个女人独立生活的时候,她的社会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她的爱好和情趣受到严重打击。固然她可以有新的男友,但是当她年龄稍大的时候,当她已经从亭子间姑娘成为亭子间老姑娘的时候,她被邀请的可能性在下降;而她的老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她的那几个有相似失婚经历的女朋友也并没有聚会的兴趣;况且当年亭子间的小姑娘还是接受了蛮多的家教和规矩的;于是她的边缘化越来越加剧了。

  边缘化是一种物质状态,而它必然产生精神上的排他情节,因为被边缘化的人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就会在自尊自强自立上强化自己。于是明略行关于上海女人负面形象的结论就得到了诠释。这当真不是上海女人的本意,但是这一项调查内容倒是有趣也有意思的。

  调查邀请了两组上海年轻女性分头拍摄了一组短片,所有的场景、文字和背景音乐都要求她们自行制作。出乎意料的是,上海女孩们都没有拍摄在办公室或者工作的镜头,她们选择的场景是在商店选择衣物,在休闲的场所与朋友愉快交谈,在快餐店边吃饭边看报纸的单身女性、街头裙裾翩翩的靓丽女子。她们镜头中所展示出的上海女性形象,全部是温顺的、和蔼可亲的,但又是独立的,追逐时尚的。在一组照片中,她们选择了一张芭蕾舞女演员静态的照片,也非常喜欢飘柔的广告。这是因为,个人主义是上海女性的鲜明特征。她们在片中说,女人必须独立,不然会被男人看不起。她们注重自身的发展,因此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努力表现独立、自信、上进的精神面貌。她们选择这些照片和广告,是因为喜欢里面人物鲜明的个性。她们不想躲在面具或者别人的后面,而是希望作为独立的人来展现自己,就像那张芭蕾舞女演员的照片一样,即使台下没有观众,也会欣赏自己的舞姿。

  其实当舞台下没有了观众的时候,只有很短的瞬间空旷的快意,接下来,便是孤独。在骨子里,上海女人是期待别人喝彩的。

  摘自《上海女人》 文汇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