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父亲用于照料孩子生活的时间开始增多 住家爸爸:尿布包裹下的变革 邓玉山 |
|
哄孩子是母亲的天职,但近年来,这一传统有所改变。美国社会研究人员发现,父亲用于照料孩子的时间开始增多,住家专门照顾孩子的“妈妈先生”也越来越多。美国《新闻周刊》记者布赖恩·布雷克就是一名住家爸爸。他休假近一年,在家照看女儿弗雷娅。18日出版的《新闻周刊》披露了这名住家爸爸的一些经历和体会。 凑鼻闻尿布 弗雷娅6个月大时,一天下午,布雷克在父母家里与人聊天,女儿就坐在他的腿上。突然,布雷克闻到一股熟悉的味道。他随即把弗雷娅举起来,接着把鼻子凑到她的小屁股下闻了闻。 布雷克回答说:“我想她可能需要换尿布。” “养育你们30年,我想我从来没有闻过你或你兄弟的屁股。”老父亲说。这话立即得到布雷克母亲的证实:“没有,我绝不相信你曾经这样做过。” 现年32岁的布雷克在文章中说,在尿布的层层包裹下,就是父辈人和自己这一代人的差别。 角色大变革 布雷克属于美国“X一代”,也就是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一代人。他在文中说,自己无法代表这一代4800万人中的所有父亲,但和许多初为人父的朋友一样,自己已经成为一场“父爱大变革”的一部分。 为了照料孩子,布雷克请了9个月假。直至今日,每到星期一,他还要留在家里照看弗雷娅,给她喂食换衣服,教她说话,和她一起认识探索这个大千世界。而此时,布雷克的妻子正在上班。 布雷克说,毋庸置疑,母亲仍然是照料孩子日常生活的主力,但同时,布雷克所展现出来的父亲形象已与30多年前的那些父亲们大有不同。但这并不是说,30多年前的父辈们做错了。 布雷克的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为了抚养布雷克兄弟二人,他每天都努力工作。直到今天,他仍几乎天天早上七八点钟出门,工作约12小时后才回家。即使在周末,他也经常出诊。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常常见不到父亲的身影。 尽管当年布雷克一家是双职工家庭,传统的性别分工仍然适用:父亲是挣钱买面包的主力;跟人拼车送孩子上学,及时将冰箱装满,这些都归母亲操心。 而当布雷克有了自己的孩子,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弗雷娅出世3个月后,布雷克的妻子回去上班了,而布雷克则开始了漫长的陪产假。据布雷克披露,他的收入与妻子的收入相比,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 老布雷克对儿子此举甚是不以为然,就连“陪产假”这个词都让他觉得刺耳。当布雷克最初申请到半年停薪休假后,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父亲简直有点发狂。他见了儿子后的第一句话是“你整天都干什么了?”至于“你打算什么时候回去上班”之类的问题,更是不绝于耳。 经历更丰富 由于与弗雷娅相处得很好,布雷克又申请并获得了3个月休假。他说,如果他的职业发展会因此停顿一段时间,那就让它停顿吧。幸运的是他有能力承担这种后果。 休假期间,布雷克很大一部分时间里,他总是陪着弗雷娅在休闲场所或者和其他玩伴一起玩耍。他不无调侃地说,住家爸爸每天都会有一点额外所得,那就是傍晚回家前,总能和同样感到无聊的那些年轻妈妈们喝上一杯。 几个月下来,布雷克对女儿的睡眠时间了如指掌,对女儿突然心血来潮非吃某种食物不可的饮食冲动也烂熟于胸。 弗雷娅长到一岁时,布雷克重新开始上班,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自己“心智健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银行账户上的数字。 不过,布雷克说,住家爸爸这段经历是他生活中收获最丰富的时期,他不愿为任何东西放弃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从中他得到了一些自己的父亲从未得到过的东西。 布雷克说,决定成为住家爸爸,除了责任感,就是一种想要了解自己孩子的简单愿望。 布雷克说,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他并非想方设法成为弗雷娅的朋友。更多的是他想让弗雷娅知道,女儿总能在父亲这里找到安全感,能够在这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寻求建议并得到鼓励。 不过,布雷克也承认,自己并非圣人。虽然住家哄孩子,但他并不知道女儿下次应该什么时候去看医生,也不知道女儿穿多大尺码的鞋子。他带女儿出门,经常忘记拿奶瓶,有时还会忘带零食或者备用尿布。还有一次,他趁女儿午睡时外出,却把钥匙落在了家里,费了半天劲才进屋。 邓玉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