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田山歌唱出“爵士味” ——朱家角用“世界语言”打造具有上海风情的水乡 姜燕 蔡子祺 张龙 |
| ||
|
本报记者 姜燕 实习生 蔡子祺 文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在田埂上唱响的田山歌,现在配了西方的爵士乐,会是怎样的听觉感受?把上海的水乡文化与世界音乐元素相结合,是朱家角的创意。 1000多年前,朱家角已有国际文化交流的记载。如今,这个古镇凭借“馆藏文化”的平台,正用“世界语言”打造一个具有上海风情的水乡。 田山歌出国“留学” 吴玉泉是地道的朱家角人,今年虚岁六十,从出生到现在,没真正离开过古镇,算得上古镇变迁的见证人了。可就是他这把年纪的人,也听不懂青浦地道的田山歌。 田山歌,是青浦农民在田间劳作的间隙,用当地方言演唱的民谣,以男女对唱为主,歌词紧扣农村生活。传统的田山歌为清唱,没有音乐伴奏。这几年,田山歌一直被当作青浦区的文化保留项目在打造,上海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它榜上有名。 “让大家到上海就得到朱家角,到了朱家角就得听听我们的田山歌。”吴玉泉说。第一步,要把田山歌原来的曲调配上音乐伴奏演唱,便于人们欣赏;第二步,要请外国歌手给田山歌配乐、伴奏。 “让田山歌国际化,才能更吸引人,也才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开来。”吴玉泉透露,田山歌曲谱已经被送出国“留学”,让田山歌在海外演绎、试验。明年就能欣赏到“海归”的田山歌了。 在朱家角说音乐,必须要说“音乐季”。今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朱家角举办了“2007首届上海朱家角水乡世界音乐季”,1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位艺术家来到水乡表演,在4块场地上连演32场,用吴玉泉的话说,“真是火了”。 “如果3年后,‘音乐季’变成‘音乐节’,能成为2010年世博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那就好了。到那时,参观世博会的人,就都会被吸引到朱家角来了。”吴玉泉激动地说。 “龙档”长39.9米 在朱家角,传统文化色彩最浓的,除了古镇本身,恐怕要算这里收藏的手工艺品。 朱家角银杏树广场的“延艺堂”,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馆,“十一”前开始迎客。这里荟萃了20多位顶级大师的作品,档次和规模在国内数一数二。 “延艺堂”分北楼、南楼两个展馆。北馆专门用来接待重要客人,大门轻易不开。记者有幸走进参观,亲身体验了“叹为观止,流连忘返”的感觉。瓷器作品《唐女舞》,塑造了两位身姿婀娜、身段柔软的女子;石窟影雕作品《丝绸之路》,运用石头自身的纹理营造出山体前后层次的错觉;青田石雕作品《牡丹》,借用石头莹润的色泽和色彩上的变化,塑造了永不枯萎的牡丹用以象征民族精神。如果不是时间来不及,真想好好品味再三。 展馆布置别具匠心,连洗手池也用原石雕刻而成,流露出一股山野气息。 南馆以展示民俗艺术为主,但也有出自大师之手的苏绣、木雕、竹根雕等精美作品。进馆后只见一条长约39.9米的“龙档”,“龙档”俗称“凳板龙”,由厚(俗称“档身”)、薄(俗称“档板”)相间的狭长樟木连结而成,档身装有各色灯笼和旗杆,杆顶系有三角小旗和铜铃,档身下装有木柄,表演舞龙档的人就是握着木柄舞龙的。 馆里还有位70多岁的“老神仙”,他是来自山东济南的面雕大师何晓铮,是“活宝贝”。“老神仙”拿一团面随便捏捏,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他说,前几天特奥运动员到这里来玩,他给每人都捏了一个面雕。“谁属什么我就捏什么,他们拿着笑得好开心”。何晓铮说,刘翔在洛桑拿冠军后,他还“捏”了一个刘翔。 创立“申窑”新品牌 行至古镇深处,水波粼粼,树影摇曳,风景绝佳。此时,左侧闪现一扇小门,青石路延伸处,是一所深宅。这便是赫赫有名的舒宅,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宅院由当年一个舒姓木匠设计建造,温婉之中不失大气。 如今,这里是水彩画展馆“全华艺术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上海是中国水彩画的发祥地,水彩画又与水乡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将这样的展馆放在水乡,意味深长。艺术馆副馆长屈惠民介绍,3个展馆陈列的分别是他的老师——水彩画家陈希旦和梁钢的作品。 “那是一张照片吧?”从窗口看到墙上一幅硕大的水乡景色,记者问道。画面水波荡漾,可以感觉到当时强烈的阳光。走近一看,原来是用厚重的水彩涂抹出的效果。屈惠民介绍,厚重的水彩更具表现力,难度也更大。
他告诉记者,陈希旦已前往水彩画的发源地英国,将邀请伯明翰最好的水彩画家来此交流。 朱家角的画,有画在画布上的,也有画在瓷器上的。放生桥畔的“申窑”展示厅,是水乡的又一张文化名片。申窑的历史不长,不过几十年,创建者罗敬频是青浦人。罗先生将新的文化内涵注入传统瓷器工艺,创立了“申窑”品牌,并因此在2005年获得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申窑”展示厅办公室主任吕海岩介绍说,“申窑”瓷器采用来自景德镇的上乘高岭土,和泥的水则是景德镇的昌江水,在嘉定江桥放入1200℃高温的窑中,经过13小时烧制而成。成品瓷器都是画家灵感和创意的结晶,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最重要的是,与我们合作的俞晓夫、黄阿忠、马小娟、石禅等,都是海派知名画家。” 匾额展冷冷清清 阿婆茶楼坐落在朱家角西井街,远离喧闹的北大街,来往游客颇少。可这里才是风景绝佳之地,登临二楼,倚窗而坐,凭水临风,香茗袅袅,古乐声声,令人心旷神怡。 更值得一看的,是这里的匾额。记者在阿婆茶楼遇到了洪涛先生。他从民间收集的匾额多达1066块,创国内之最,也入选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婆茶楼是他的另一个展馆,可惜“养在深闺人未识”。茶馆里冷冷清清,令洪先生颇感无奈。他透露,计划在本月举办一个精品匾额展,展出30块匾额,吸引游客来这里参观。“也想组织一些有特色的活动,比如办一场外国人的才艺比赛,考考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既弘扬中国文化,还可以提升博物馆的人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