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法治视窗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阳光特奥
 第A18版:阳光特奥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商界
 第A2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9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0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地产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钱题纪实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天天搜楼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4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A26版: 新民环球·论坛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黑水”事件谁之过?

杨晴川


  自2003年美国发动伊战以来,美方人员滥杀平民事件屡见不鲜。最近发生的美国“黑水”保安公司人员涉嫌射杀多名伊拉克平民的血案,再一次在国际社会激起公愤。

  冰山一角

  美国占领伊拉克后,严重依赖私人军事服务企业,导致私人保安等受雇于美国政府机构的合同人员数量暴增,加之占领当局放任自流,使得这些“当代雇佣军”在当地无法无天,肆意妄为,形成一大祸害。正如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苏珊·赖斯所言,“黑水”事件,只不过是上述问题的“冰山一角”。

  美军中央司令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伊拉克为美国工作的私人军事服务企业员工多达18万,已超过驻伊美军人员总数,其中,担任保安的大约3万人。这些人良莠不齐,其中一些人在伊拉克劣迹斑斑。

  根据美国国会最近发布的调查报告,2005年以来,“黑水”公司卷入了在伊拉克发生的近200起枪击事件,其中约84%都是胡乱开枪,毫不顾及平民的死伤。去年圣诞节前夜,“黑水”公司一名保安醉酒后枪杀了一名伊拉克保镖,事后该公司竟将其尸体用飞机运送出境了事。

  政府放纵

  “黑水”事件的发生,从表面上看,是保安公司钻了相关法律缺失的空子,但本质上是美国有关方面的放纵。美国于2000年实施了《军事治外法权权限法》,允许美国法庭惩治在海外的私人保安公司,但适用对象仅为国防部雇用的保安公司和其他军事服务企业。“黑水”公司等受雇于国务院和其他美国机构的保安公司,则不受此法约束。

  2003年,时任美国伊拉克占领当局最高行政长官布雷默签署一道命令,规定美国私人安全公司的雇员在伊拉克执行安全合约时,不受伊拉克法律约束。如此一来,相当一部分私人保安,无论对于美国法律还是伊拉克法律,都享有实际上的豁免权,这使得他们可有恃无恐地为非作歹。

  美国南得克萨斯大学法律教授科恩等专家指出,美国对在伊拉克工作的私人保安公司监管不力,除了法律上存在漏洞外,主要还在于主观上的放纵。他指出,尽管国防部雇用的保安公司在伊拉克违法的情况不少,但极少有人受到《军事治外法权权限法》制裁。

  霸权逻辑

  美国舆论认为,如今美国在伊拉克大量雇用私人保安和合同人员,一方面是美国在冷战后缩小军队规模和政府工作“外包化”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因军人伤亡过多而招致民众批评以及更容易解决伤亡人员善后问题。

  与此同时,与军工企业一样,新兴的军事服务企业与政府关系密切,有着共同的利益。“黑水”公司从几年前的一个仅有几个人的小企业,成长为当今美国最大的私人保安公司之一,是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分不开的。2003年以来,该公司从美国政府手中获得了数亿美元的伊拉克合同,而在此期间,公司董事长普林斯也向执政的共和党提供了20多万美元的政治献金。

  从根本上说,“黑水”事件是美国政府对伊政策和对伊拉克人态度的一个缩影。《新闻周刊》专栏作家赫什指出,美国对伊军事行动有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就是先假定伊拉克人都是恐怖分子,因此要“先发制人”,先抓或先杀了再说,这其中的强权心态和霸权逻辑是不言而喻的。新华社记者 杨晴川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