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法治视窗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阳光特奥
 第A18版:阳光特奥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商界
 第A2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9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0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地产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钱题纪实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天天搜楼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4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A25版: 新民环球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分别经历国家独立以来三个不同时期
一家印度人 三代家国梦

胡若愚

  ■ 马尔霍特拉一家三代

  居住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马尔霍特拉一家是个典型的三代之家:祖母桑托什在家颐养天年,儿子杰滕达尔是家里的顶梁柱,孙女育库蒂还在读研究生。

  祖孙三代分别经历了印度独立以来的三个时期:独立前后的痛楚与喜悦,创业建设的渴望与执着,新经济时期的活力与机遇。他们三人讲述了这个普通家庭的“三代家国梦”。  

  马尔霍特拉家是幢普通的两层小楼,面积不大,各种家电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屋外还有个很小的停车场,一如印度许多中产阶级家庭。

  祖母:历经动荡

  祖母桑托什现年82岁,和儿子、媳妇和孙女们住在一起。她患有关节炎,几个月来只能坐在床上看电视、和家人聊天或睡觉,以此打发时间。她时常感到疲倦,但每当谈起过去,她的眼睛即刻明亮起来。

  桑托什出生在殖民地时期印度北部第三大城市莱亚尔普尔一个家境富裕的家庭,在那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19岁时,她进入一家公立学校教书。“教书是当时女性能从事的少数工作之一。”她说,“我喜欢那份工作,但那并不是出于我自己的选择。如今女性更活跃,能作出自己的选择,这真好。”

  父母为桑托什安排了婚事。结婚那天她戴着厚厚的面纱,直到第二天才看清楚丈夫德夫拉杰的长相,“他是个好男人,我很幸运”。德夫拉杰2002年去世,桑托什的床头还挂着他的照片。

  1947年上半年,印度独立前夕,莱亚尔普尔被恐慌情绪笼罩着。即将离去的英国殖民者在移交权力前,是否会把印度分割成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个国家?两个新国家之间的边境线又会怎么划分?独立日逐渐临近,在一些政客的煽动下,当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到处人心惶惶。

  当地穆斯林占多数,而桑托什家是印度教徒。一家人激烈地讨论是否东迁,以免滞留在可能的印度新国境线外。她的父亲当时在军中服役,母亲和几个弟妹已经迁往新德里的舅舅家,家中只有她和丈夫,还有大哥拉姆。

  独立前两个月的一天下午,桑托什接到噩耗,大哥拉姆死了。全家人都认为拉姆是被毒死的,目的就是把他们家赶出印度教徒聚居区。此时,英国人已经确认莱亚尔普尔将成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

  印巴独立那天,桑托什和丈夫以及母亲仍留在莱亚尔普尔。当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暴力冲突日渐升级,在军中服役的表兄为他们在撤往印度的军车上找了空位。

  整个车队只有4辆卡车和1辆小轿车,却要搭载约500人。车内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人们只能肩并肩站着,外面还在下雨。

  途中所见景象令桑托什终身难忘:开往印度方向的巴士、卡车排成一条长龙,路另一侧是从印度方向开来的满载穆斯林的车队。沿途有些不明身份的人向车上砸石块,她甚至看到满满一卡车尸体。“每个人都在祈祷,希望自己能够平安到达印度。”桑托什说。

  最后,车队终于穿过印巴边境,抵达印度北部城市阿姆利则。桑托什全家最终在新德里团聚,在帐篷中住了18个月,直到政府提供土地作为他们被迫迁徙的赔偿。桑托什后来重拾教鞭,丈夫德夫拉杰也在一家国营纺织厂谋得工作。

  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前后,许多人死于暴力冲突。“我对那段时期的感觉并不坏。”桑托什说,“我曾经愤怒过,但当你看见那么多人和你面临同样的困境,遭遇同样的问题,你就会明白,那些事情不只发生在你一个人身上,并非你一个人在承受那些苦难。”

  儿子:创业有成

  桑托什和德夫拉杰的三儿子杰滕达尔出生于1953年,和母亲一样有着快乐的童年。他喜欢学校,也喜欢对老师和同学搞恶作剧,结果时常招来麻烦。

  随着年龄增长,杰滕达尔逐渐意识到,自己将来要挑起支撑家庭的重担。同许多那个时代的印度人一样,他渴望自己的家庭和国家都尽快富裕起来。

  上世纪60年代,在第一任总理尼赫鲁领导下,印度大力发展教育,赋予妇女更多权利,从法律上禁止种姓制度。但计划性发展模式令印度经济长期陷于平庸,电视、轿车、冰箱等商品对普通印度百姓来说,不是买不到,就是买不起。

  杰滕达尔从学校毕业后,晚上通过函授课程学习商务,白天则做一些小本生意,出售电熨斗、烤箱、电暖炉等小家电,一天能赚300到500卢比,算是一笔小财。

  做了几年生意后,杰滕达尔决定找一个铁饭碗,当时这是最好也最保险的选择。他先进入一家国营工厂,后来转入旅游部门。

  1976年,父母为杰滕达尔安排了一桩婚事,对象是一名在英国定居的女孩。订婚仪式上,未来岳父坚持要求杰滕达尔婚后移民英国,杰滕达尔拒绝了,“我喜欢她,可我希望留在印度”。于是婚事告吹。

  1979年,杰滕达尔开始经营一家国营酒水专卖店,3年后买了第一辆摩托车,1995年买了第一辆汽车——印度产马鲁蒂800型轿车。

  1982年,杰滕达尔和妻子马杜结婚,她是教师,也是印度教徒。桑托什在访问一所学校时遇见她,并相中她为自己的儿媳。

  杰滕达尔目前经营着两家国营酒水专卖店。过去几年,随着中产阶级队伍壮大,印度人的口味也发生了变化,国营商店开始出售各种葡萄酒,杰滕达尔最近还参加了一个为期3天的品酒培训班。

  现在,杰滕达尔常常整天坐在店里的办公室办公。他环视这间不大的办公室说:“只要努力工作,无论在哪里,都能使你的孩子生活得更好。这就是我理解的生活。”

  孙女:时尚自信

  杰滕达尔的女儿育库蒂今年22岁,她出生时,印度正经历一场全新的革命。1991年,由于海湾战争引发石油价格飞涨,印度面临严重的外汇储备危机,于是大刀阔斧实施经济改革:开放贸易与外国投资,逐步终止延续几十年的许可证制度。印度经济自此快速增长,年增长率超过8%,迄今依然保持。

  育库蒂说,自己的生活比父母简单轻松得多,“我母亲以前既做家务又学习,但我很少下厨房”。她目前在攻读MBA学位,期待能够进入跨国大公司或知名软件公司工作,因为“在政府工作没有成长的机遇”。她希望在工作2到3年后,就能挣得像她父亲那样多。

  “以前的人寻找安全感,我们新一代人能够理解这点。”育库蒂说,“但现在稳定不是唯一的标准,现在的人更关注增长。”

  同印度城市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育库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转换自如。在家中,她穿着牛仔裤和T恤;在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塔塔咨询服务公司”实习时,她是一身职业装;在参加婚礼和其他家庭聚会时,她又披上印度传统的纱丽。

  育库蒂的婚姻观也是新风尚和传统习俗的混合物。她难以想象自己会像祖母那样,嫁给一个从未谋面的人。她也不拒绝父母安排婚事,前提是男方得通过自己的考核。虽然她更主张自由恋爱,但如果没有得到父母同意,她声称自己宁可永远不结婚,“我希望他们高兴”。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