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优秀青年演员沪上行之 6 把排练场也当成舞台 ——访今晚将演穆桂英的“青研班”毕业生董圆圆 王剑虹 |
|
热闹的排练厅里,董圆圆穿得相当“严实”地坐在角落里,神情显得特别沉静,还不停地用一块大毛巾在擦汗——她告诉记者,因为正在发过敏性哮喘,所以必须注意保暖。而此前,董圆圆曾在电话里婉言谢绝了记者的采访:为了保证参加今晚京剧《杨门女将》的演出,她必须好好保护已经受损的嗓子,尽量少说话。于是,记者的采访不得不以“看”为主。 举手投足犹如演出 董圆圆是个非常认真的演员。在听记者说明来意时,董圆圆仍不时关心着排练场上的动静,没过几分钟就告诉记者,自己就要上场了,然后就走到即将上场的位子静静地等着,其实,这时离她上场还有近十来分钟呢。当轮到董圆圆上场时,随着一声“有请少夫人”,董圆圆的神情立刻变了,原来沉静的面容一下子变得喜气洋洋,一段“宗保诞辰心欢畅”除了声音没有太放出来之外,一举手、一投足、一转身包括表情、眼神无一不到位,与正式上台演出并无二致。 记者问她,为什么排练时也这样认真?董圆圆说:“自己曾与一些老艺术家合作,他们在排练场上都非常认真,只有在台下认真,才能在台上演好。” 爱上梅派一往情深 董圆圆出生于梨园世家,她的母亲尚明珠师承荀派,11岁时,董圆圆进入天津市戏曲学校学习,先后学习了尚派名剧《昭君出塞》《失子惊疯》。毕业后,董圆圆进入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之后又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深造,学习了《破洪州》《金山寺》等刀马旦的传统戏。董圆圆改学梅派颇有些戏剧性,1987年,正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的董圆圆观看了梅葆玖先生主演的《凤还巢》,生发了改学梅派之心。与一些青年演员兼学数派不同,虽然董圆圆有很好的武功底子,演尚派剧目也颇能展其所长。但爱上梅派后,董圆圆便一往情深地专攻梅派,跟梅葆玖先生学习了《霸王别姬》《天女散花》等梅派剧目。1995年,董圆圆成了“名正言顺”的梅派第三代传人,学习了《西施》《凤还巢》《战金山》等一系列梅派剧目,主演了京剧《宰相刘罗锅》《洛神赋》等新编剧目,获得了梅花奖、白玉兰奖、全国京剧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等,成为第三代梅派传人中的佼佼者。 “一波三折”重返课堂 董圆圆进“青研班”并非一帆风顺。董圆圆告诉记者,本来第一届“青研班”的名单中就有她,但当时她既是北京京剧院梅兰芳剧团的演员,又是香港京剧团的演员,一直在两地间奔波,实在安排不出完整的学习时间,错失了这次机会。第二届“青研班”举办时董圆圆正参加贺岁京剧《宰相刘罗锅》的排练,加上新编剧《洛神赋》也正在创排中,排戏占去了董圆圆几乎所有时间,于是她与“青研班”再次擦肩而过。一直到第三届“青研班”举办,董圆圆才如愿重返课堂。 此次来沪演出的《杨门女将》也是董圆圆在“青研班”的一大收获:“原来就一直很喜欢这出戏,在研究生班终于有机会跟杨秋玲老师学了这出戏。”去年,澳门回归7周年,内地5家京剧院团的老中青名家名角组成全明星版《杨门女将》赴澳门演出大获成功,其中扮演穆桂英的正是董圆圆。 本报记者 王剑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