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法治视窗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阳光特奥
 第A18版:阳光特奥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商界
 第A2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9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0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地产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钱题纪实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天天搜楼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4版:e生活·掌上天地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墙“长城”撼心灵 满街“阳光”留心底
——本报记者回味特奥会感人瞬间
俞亮鑫 邵宁 陶邢莹 彭幼龙 俞剑

  ■ 满眼橙色满城爱 图 TP

  盛宴将散,友谊长存,辉煌灿烂的特奥圣火将永远燃烧在我们心中。

  蒂姆·施莱弗将溢美之词献给中国,献给上海市民:“我想对全体中国人道声感谢。你们创造了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刻。感谢你们举办了历史上最精彩的特奥会。”

  一名特奥运动员的家长告诉施莱弗:“我们在上海所经历的一切就像一场美梦,真希望这场梦永远不要醒过来……”

  本报记者努力撷取着特奥会的华彩篇章,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早已充满了特奥的美丽记忆……

  首席记者 俞亮鑫

  最华彩的定格

  特奥会开幕前我在上海体育场采访,遇到了冒雨正在排练的智障孩子吴方淼,贴满了大街小巷特奥会宣传画上的那个抱篮球的男孩就是他。

  吴方淼在开幕式上要攀越由武术演员用棍阵、人墙组成的“长城”,苦练中,已不知摔了多少回,仍不顾疼痛继续攀登。总导演唐·米歇尔鼓励他:“不到长城非好汉”,并要求不论他攀越多少时间,现场都要耐心等待,直至成功登顶。

  开幕式那天,吴方淼是拼尽全力,挣扎着和另一选手同爬“长城”的,没有半点表演成分,完全是自我展现,等到他们成功登顶欢呼雀跃时,所有人为之震撼。这一幕,成了我脑海中最华彩的定格。

  记者 邵宁

  最明亮的色彩

  2007上海世界夏季特奥会上,最明亮的色彩无疑是橙色。从赛场到社区,从校园到宾馆,从公共汽车到出租车,随处都可以看到身穿橙色“阳光衫”的身影。

  橙色是年轻的,橙色又不仅仅属于年轻人。特奥会期间,杨浦区殷行社区一群老年摄影爱好者身穿橙色的阳光衫,给毛里求斯和马拉维来宾拍摄了数千张照片,临别时的这份礼物,让非洲客人格外感动。

  橙色是明亮的,它代表对世界各国来宾的热情。

  橙色又是可爱而温暖的,它体现着真诚的关爱和无私的奉献,成为特奥会一份独特的纪念品。在手球赛场里,荷兰队的家属用运动服和志愿者交换了一件“阳光衫”。

  30多万件“阳光衫”,也成为上海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标志。

  特奥会结束了,这一抹明亮的橙色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记者 陶邢莹

  最动人的语言

  微笑,是世界语言。

  在青浦水上运动中心,我见到了人见人爱的史蒂芬。上帆船前,他会高呼“Come on(一起来)”,下船后,他会跳起来和志愿者撞胸。史蒂芬吐字不清,可只要他一笑,身边立刻围拢不少人。史蒂芬不在乎没拿金牌,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上海真棒,我交了很多好朋友,我爱他们。”

  在台风夜的狂欢派对上,我感受到了特奥运动员的激情。西班牙人和卢旺达人贴身热舞,匈牙利人和南非人同唱《我们是冠军》……

  每一名运动员的身边,我注意到了志愿者的贴心关照。帆船靠岸时,西班牙姑娘加西娅不敢下船,志愿者小张一边微笑着鼓励她“别害怕”,一边抱起她大步走上岸。周围人见了,鼓起掌,笑得好不欢畅。

  摄影记者 彭幼龙

  最特殊的荣誉

  能参加特奥会采访,对我而言是一份特殊的荣誉。

  这两年,我几乎走遍了全市的辅读学校和部分特奥运动员家庭。随着与特奥运动员接触的增多和深入,我从心里喜欢上了他们。他们稚拙的举动、憨厚单纯的微笑,时时激励着我,甚至改变了我的性格和人生观。每次,当我与他们对话、融入他们的队伍时,我的心会异常纯净。我要感谢特奥会,感谢特奥运动员,因为,我从中懂得了生命赐予的珍贵、获得了心灵的感动和生活的快乐!

  记者 俞剑

  最可贵的感情

  常常会想,特奥的盛宴结束后,特奥运动员会怎样继续他们的生活?在特奥排球赛场采访时偶遇的一对智障夫妻给了我答案。

  这对结伴而行的年轻男女,丈夫小菲智障且伴有脑瘫,妻子小霜也是一名轻度智障人士,来沪前刚拍了婚纱照。“他喜欢看比赛,我也爱看个热闹。”小霜为男友向志愿者索要了一支喇叭,拍着小菲的大腿让他给场上球员加油。小霜得意地介绍说:“我们都是特奥运动员的球迷!”

  “我们都说过我爱你。我们不能要孩子,但这辈子我们将长期相依相伴,我希望获得大家的祝福!”小霜的话告诉了我什么是生活。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