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讲座引发建筑和环境艺术的思索 设计 让位于生态环保 访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李晓东 黄伟明 庄亚琼 李晓东 |
| ||
| ||
| ||
| ||
| ||
|
◆ 记者 黄伟明 实习生 庄亚琼 上周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来自全国各地的房地产专业人士济济一堂,专心聆听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李晓东的讲座。讲座的内容并没有专门限定在某个专题中,建筑设计、空间组合、环保节能、室内控温……从建国以来各个时代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态度、创造,分析典型的设计案例。教室里不时发出轻微的惊叹声,一位听者说:“工艺、设计、环保,原来可以这样结合。”这场讲座极大地引发了关于美感和环保的设计思索。讲座结束后,李晓东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关注:利用原始生态资源 一幢建筑在一个地方拔地而起,从这个形式本身来说,首先是打破了原来的环境。怎样通过设计来达到最恰如其分的融合,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生态环保的理念?在这个问题上,首当其冲的便是材料。 “建筑在自然环境中要有力量,但不是破坏的力量。”李晓东举了少林寺“禅宗酒店”的例子。“这个酒店是在山的坡面上,周围全是植被等自然风光,所以我在设计上尽量想做到融合一体。酒店的立面全部选用竹子。在那边竹子是非常丰富的资源,这样既实现了生态环保,在视觉上也很舒服。”这个巧妙的构思所实现的效果,让人顿入世外桃源般空灵幽静之中(见左下图)。 “现在的建筑缺少‘隐没’之美,大都市的建筑个个极尽标新立异之能事,就想夺人眼球。陆家嘴就好像一个动物园似的,所有的高楼个个都是想当明星的心态。” 扶贫:融入细腻人性规划 李晓东最著名的作品是为云南省玉湖村建造的希望小学,这个作品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奖评委会创新大奖(见左上图)。对它的分析成了讲座的压轴。玉湖村并不是旅游热点,还保持着相当程度上的原始面貌,自然风景成了最可贵的资源。“为了这个工程我大概跑了二十多趟云南,总共花了38万元。我自己捐了两个月的工资,号召有闲钱的朋友募捐,东拼西凑,能省则省。” “远处有雪山,旁边又是洛克(国外摄影师)故居,怎样和这些环境实现自然的、不做作的对话,这是我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图纸画了最简单的;劳动力就是当地的村民;建筑材料全是当地的石块、木材,唯一有现代感的只是一段钢结构的立天楼梯。学校的一个立面直接利用了洛克故居的墙壁。而其余三面,简单的镂空木架中装上了混合着绵纸的玻璃。“这样,就算玻璃不小心撞碎,也不易伤害到孩子。” 于是,大胆的设计加细心的布局,这样一栋充满浓浓民族风的希望小学处处藏着惊喜,一推开窗就能看到洛克故居;转过了楼梯的拐角处,雪山映入眼帘;而四面采光的教室隐约带着简约、个性的现代派风格。 遗憾:设计需要更大空间 “这并不是一次专业的讲座,并不期望他们从中真正接受什么设计上的新理念、或是建筑学的知识。”面对着非专业或是半专业的听众,李晓东的讲课深入浅出。“老总们可能完全不参与设计,但他们是最终决策者,我是希望他们能够重视设计师,给他们足够的空间以及相对充裕的时间。当然,这在如今的房地产行业是很难做到的,市场的竞争让他们迫切地想压缩时间,争取最大的时效性。” 说到这个,李晓东的脸上并未流露出无奈,反而相当冷静:“这对商人来说是无可厚非的,痛苦的是设计师。你会发现一个很讽刺的现象,现在的楼盘最出彩的亮点总是在售楼处,而不是楼房本身。因为售楼处只是暂时的,本身并没有出售的压力,等房子全卖掉了就拆。所以设计师们所有的创意结晶都放到了售楼处上。” 李晓东 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