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上海人家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医药资讯·广告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 ·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 · 股海淘金
 第B05版:专版
 第B06版:证券 · 投资理念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博物剪影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创意设计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5版: 国家艺术杂志·创意设计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0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创意在一平方米里绽放

朱砂

  ■ 观光车 武汉理工大学选送作品
  ■ 工业类金奖 五彩匙 梁意莹 设计
  ■ MP3播放器及便携式音箱 胡国文 设计
■ 工业类最佳奖 墙边花-仿生固门器 刘峰 设计
  ■ 工业类最佳奖   穿插式便携高脚凳 王钊 设计
■ 太阳能音乐背囊兰海龙设计
■ 绿色环保鞋 郭之友 钟明设计
■ 视觉类金奖 造梦时代 周婕 设计
■ 工业类金奖 7个小矮凳 周跃男 设计

  10月16日,2007中国国际创意产业展览会即将在上海拉开帷幕。此次展会上,特别辟出了一个面向学生的“一平天地”单元,每个参与的学生都获得了一平方米的空间,来展示其创意作品及创新理念。在这些略带稚嫩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艺术教育背后的思考。

  胡晓海

  为校园里的学生打开一扇窗

  这次创意产业展的项目执行总监胡晓海自己也是学设计出身,本次创意展最初的想法就是他提出来的。谈到特别开辟“一平天地”单元,胡晓海说,自己也是受到台湾一些类似活动的启发,才想到要专门为学生开辟一个这样的平台。让学生们的作品有机会与专利代理机构、企业厂商面对面。“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设计网站‘视觉中国’这次为我们入围‘一平天地’学生的作品开设了专门的版面。每件入围作品都会在网上展示。设计这些作品的学生还可以在这个网站上开博客,介绍自己的创意,甚至可以把自己的简历发上去,让需要创意人才的企业有机会了解他们。”

  在创意产业被当作一个新名词热炒的时候,身在其中的人却有别样的感受。“创意,不等于创意产业,创意产品要达到一定量才有创意经济。”胡晓海说,很多搞设计的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日本妈妈在给生病的孩子喂水时,感觉笔直的吸管很不方便,“假如吸管可以弯曲,就好了。”这位母亲向一位在创造发明协会工作的朋友讲起这个事情时说出了自己的设想。受到这位母亲的启发,创造发明协会与她签订了代理协议,然后协会找到合适的企业进行研发生产,将这位母亲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学设计的学生们有自己的创意,社会上的企业也有对新创意的需求,但是任何一个单方面的需求都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价值链。”胡晓海说,这次创意产业展,除了呈现各种设计师的作品,还会有很多企业、厂商参加,为的就是提供一个平台,让有创意的人,和有需求的企业,通过这个平台互相了解。那些还在学习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市场。

  魏劭农

  “一平天地”象征意义更大

  同样是对于“一平天地”,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魏劭农有他的看法。“在这次创意产业展览会上推出学生的作品,更多的还是象征意义。”

  在高校从事教育多年,魏劭农发现,几乎每一届设计专业的学生们,都会面临就业压力。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上许多企业,也一直在为缺少有创意的设计人才发愁。“我们现在学设计的学生,对设计文化方面的观念掌握不够,这和我们的教育很有关系,我一直坚持设计是一门综合的学问,而不是一项纯技术的专业。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除了设计方面的专业能力,他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同样重要。此外,我们的学生还存在对市场、对品牌缺少敏感性的问题。这两方面的缺陷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

  魏劭农说,在国外,学设计的学生,往往会跟着导师做项目,这是非常好的实践。目前在国内,清华、同济等有专业优势的高校里,学生也会有这样的机会。而这次的“一平天地”,在魏劭农看来,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给市场提了个醒。“学生的作品离直接投放市场还有距离,但是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也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所选获奖作品由“张江杯”工业设计视觉设计大赛提供)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