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上海人家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医药资讯·广告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 ·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 · 股海淘金
 第B05版:专版
 第B06版:证券 · 投资理念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博物剪影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创意设计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2007年10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男子失去社会救助活活饿死家中
“死亡日记”揭开日本福利弊端

邵馨莲


  日本北九州市一名男子因失去社会福利救助活活饿死家中。在他干瘪的尸体旁,人们发现一本薄薄的日记,里面记载了他生命最后的时光。

  美国《纽约时报》12日报道,这本“死亡日记”在日本国内掀起巨澜,也把日本福利制度的一些具体弊端推至聚光灯下。

    临死写下“想吃饭团”

  死亡男子52岁,在他死前数月,北九州市社会福利部门中断了对他的救济。今年7月10日,人们发现他的尸体时,尸体已经半干,家中水电早已被切断。

  死者留下一本日记,最后一篇时间为6月5日。“想吃饭团”是日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句。100日元1个的饭团是日本便利店里最常见的食品。其中一则日记写道:“凌晨3时,已经10天没吃东西但依然活着……我想吃米饭。我想吃个饭团。”

  “死亡日记”在日本掀起轩然大波。北九州市是“社会福利样板市”,而类似事件最近3年在北九州市每年发生一例。其中一名68岁老人据说曾在社会福利部门官员面前下跪,但他的救助申请仍未获准。

  申请如同过“鬼门关”

  日本近年国内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政府不堪救济重负,自2003年开始削减福利。由于指标限制,资格审核门槛一抬再抬,使得救助申请获准变得十分困难。申请环节变成了“鬼门关”。

  2000年至2006年间,北九州市低保人口比率仅从1.26%变为1.28%,是日本各大城市中涨幅最低的。北九州市也因此成为解决社保问题的“样本市”。

  在北九州市,社会救助申请程序如下:申请人先接受社保部门工作人员问话,再决定是否颁发正式申请表。80%的申请者空手而归。

  56岁的西山广记去年申请时两度遭拒,工作人员让他回家向亲戚求助,态度恶劣。由于有病在身丧失工作能力,他一度想自缢寻求解脱。

  北九州大学讲师藤谷部高治曾是一名受理申请的工作人员。他说,有指标规定,每人每年必须让申请材料减少5份,能否完成指标与个人晋升密切相关。

  社会反思文化偏见

  《纽约时报》说,“死亡日记”凸显了日本在经济转型期中所付出的“人本”代价。与此同时,日本文化长期认为受嗟来之食可耻,接受救助者的人格得不到尊重。藤谷部第一年当受理员时曾见到一名50多岁的妇女,喝得醉醺醺,前来求助。藤谷部记得上司对他说:“与其这样,还不如死了好。”

  东京法政大学社会福利专家杉村宏说:“日本一些地方政府似乎认为,用纳税人的钱去帮助困难群体,是对公民权益的伤害。对他们而言,困难群体似乎不是公民,纳税人才是公民。” 邵馨莲 (新华社供本报稿)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