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上海人家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医药资讯·广告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 ·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 · 股海淘金
 第B05版:专版
 第B06版:证券 · 投资理念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博物剪影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创意设计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2版: 深度报道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0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阿拉上海人吃的菜,70%来自天南海北——
农村经纪人:穿梭城乡显身手
——上海江桥市场卖菜农民的凡人传奇
朱全弟 种楠

  ■ 江桥市场负责人去产地了解蔬菜生长环境
  ■ 每天凌晨,各地运菜车陆续开进江桥市场
  ■ 从福建运来的莴笋,清晨就可以进入全市各个菜场

  本报记者 朱全弟 本版摄影 种楠

  我们每天都离不开蔬菜,而且巴望着蔬菜的花样越来越丰富。上海人吃的菜,来自天南海北,外地来的叫“客菜”,本地产的称“郊菜”。阿拉吃的菜,三分之二是“客菜”,三分之一是“郊菜”。

  上海服务全国,全国支持上海。申城市民,提篮主妇,每天早晨去买菜,篮子里很可能装进了新疆的西红柿、内蒙古的胡萝卜、湖南龙山的百合、山西寿阳的叶菜、福建永安的红叶莴笋,等等。全国各地把最好的农产品源源不断送来,阿拉上海人真是口福不浅。

  作为国有企业的上海江桥批发市场(前身为真如市场,5年前由真如迁至江桥),承载了外地供沪蔬菜总量的70%。我们就借这个市场来考察一下外来的卖菜农民,经过市场风雨的摔打,成长为营销经纪人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农村经纪人怎样应运而生,怎样大显身手。他们穿梭在城市与乡村间,在蔬菜基地与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桥梁。

  1.乡长打电话报喜:“我们在上海找到市场了”

  这是大山里的一个乡,盛产茶叶、毛竹、木材。在计划经济年代,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华阳乡,凭借着丰富的天然资源,成为统购物资定点供应地区,人们的日子因此过得不错。国家发放吃粮卡,持卡26元可买100公斤粮食。当地有句话:“一斤茶叶三石米。”真叫周边地区的农民羡慕煞了。上世纪90年代,市场上饮料多起来了,茶叶价格跌了,粮食却涨价了,100公斤粮食要卖200元。形势变了,变成“三斤茶叶一石米”。

  面对这种情况,华阳乡政府开始寻找出路,最后决定另辟蹊径发展香菇产业。1998年,华阳乡把香菇分发给村干部带头种植,当年产菇5万袋。接着,华阳乡引进浙江缙云的种菇能手前来示范种植,产量一下子从5万袋跃升为30万袋。技术解决了,产量上来了,到了1999年下半年,香菇产量已发展到200万袋。可是,销路怎么办?周边地区芜湖、合肥、宁国都去了,毕竟销量有限。香菇卖不掉,农民开始闹情绪了:“都是你们叫我们种香菇,现在卖不出去,政府要负责。”四五百户上千人出动了,他们把香菇倒在乡政府门口,要讨说法。一时间,当地政府如坐针毡。

  1999年5月,华阳乡政府向一个在上海打工的当地人打听,市场有没有?寻寻觅觅,他们找到了真如市场。不看不知道,看了才知道,原来外面的市场那么大!而真如市场的蔬菜部经理张根兴一听,立即意识到:啊!一个基地送上门来了。他热情接待,仔细询问,还请华阳的乡长留下吃饭。这时,曾经跑过几个地方受到冷遇的方乡长激动万分,席间打电话回去向家里报喜:“我们在上海找到市场了!”

  刚刚兴办起来的真如市场正在培育,张根兴对华阳人提了三个要求:规模、特色、经纪人队伍。规模有了,特色是夏菇,弥补了市场只有秋冬菇的空白。什么叫经纪人?农民可不大清楚啊。没有会市场运作的经纪人可不行,于是张根兴帮忙介绍了浙江和福建的一支12人的经纪人队伍过去。

  仅此不够。农民心里还是不踏实。当年11月18日,真如市场董事长、总经理王永芳和张根兴等人来到华阳,在乡政府门口鞭炮一放、牌子一挂:香菇基地。市场和基地建立友好关系,农民高兴了,放心了。

  2002年,华阳乡与古溪镇合并为溪口镇,从此种菇业更是大发展。今年香菇产量突破2000万袋。全镇2万多人,有4000多人搞香菇种植,现在一个香菇就已经把茶叶、毛竹、木材的总收入打下去了。香菇的年毛收入一个亿。香菇没有大发展的时候,镇农村信用社的存款是4600万元,现在存款达到了1.5亿元。

  2.十年不肯回家,还掉二十万才回乡

  周长生,41岁,这个巢湖庐江的汉子,高高个子,性格爽朗。他曾经负债累累。他到上海闯荡,艰辛奋斗,十年里都没有心思回家。最后他还掉了所有私人和公家的债务。他回到家乡又帮着村里的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是好汉就不忌讳自己的出身。相貌堂堂的周长生一开始就说,自己的父母是残疾人。断臂的父亲一生中给了儿子一句最朴实的话:活在世上,不要让人说闲话。

  周长生家中有三兄弟。他从8岁起干农活,14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他小小年纪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父亲不在了,母亲又是聋哑,周长生辍学了。15岁,他开始跑码头,当时是坐船去合肥,把老家的荸荠带到城里卖。奔波到27岁,他做生意已有12年的经历了。他把在社会大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老家西城村是庐江县最大的一个村,村里每家有几分地,最多也不超过1亩地,都种一点荸荠,周长生就跑运输,用3吨半或4吨半的小卡车来回拉货。

  家乡是圩区,水面积达15%-20%,不安分的他胆子大,承包了100亩水面,搞起了珍珠、黄鳝、鱼和猪的养殖。珍珠是3年一个周期才有收入,他养了6年,正值市场不景气,鱼和黄鳝没亏,珍珠和猪亏掉21万元,连本带息是225000元。欠下巨债,他在家乡呆不下去了。

  1996年,周长生带着妻子跑到上海,投奔一个在杨浦区做水产生意的老乡。三个人也忙不过来的活,他硬是一个人扛下来了,这样维持了一年多,他感到前景渺茫。

  这个时候,机遇悄悄地来了。家里的老二有一次在电话里偶尔问:是不是把荸荠往上海拉?对水产经营已萌生退意的周长生,眼睛一亮,一口答应了,但他对老二提出一个条件:收货时六亲不认,只认质量。1997年春,第一批荸荠运到曹安市场,接着转到真如市场。那时的量很小,周长生的比喻很有意思:“与真如的整个蔬菜批发量比,荸荠好像大海中的一点盐。不过盐是好盐,人们一定会需要它。”

  西城村的荸荠得益于土质好、品种好,又大又红。通常其他产地荸荠的黑泥沾在上面剥不下来,而安徽老家的红泥被太阳一晒就往下掉。优胜劣汰,后来居上,西城的荸荠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2002年,真如市场移师嘉定江桥,改名为“江桥市场”,设施一流,面积最大,交易量最大,成为上海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小小的荸荠也随之迎来了发展机遇。销量一年比一年大,单一的品种不行了。原来只有3个人干,周长生后来在老家组织了18个精干的农民,种荸荠收荸荠,搞得如火如荼,生意越做越大。善于动脑筋的他,在市场里空下来就和客户聊,什么样的品种受欢迎,什么样的包装卖起来方便。他广纳意见,吸收经验,把不定量散装在麻袋里的荸荠改为100斤装,这样方便了批发商。2004年起,他又按质量和分量,推出25公斤一袋的包装,批发商回去就不用再挑拣了。现在,他又把荸荠改为小包装,15公斤一袋。

  2005年,周长生把所有的债都还清了,利息也一分不少地还清了,其中一项3.5万元贷款,是1993年向当地农村信用社借的,他连本带利一下还掉9万元,心里真高兴。十年没有回家了。周长生回到家乡。3400多人的西城村,在他的带动下,95%的人家种荸荠,在上海有市场有销路,小小的荸荠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宝。在上海,从3个人到23个合伙人,周长生实行的是股份制,一人一份,包括自己。在老家,平均每天有男女小工50个帮他干,最多时70个,他们的月收入也有1000元。

  3.跑北方下南方, 忙得脚不沾地

  她有点羞涩地走进来,悄悄地几乎没有动静地落座于沙发上。孔庆英,山东苍山人,47岁的女人,身材瘦小、肤色黧黑。记者没有想到,她做生意的“动静”会那么大,让人不得不佩服。

  1994年孔庆英随丈夫到普陀区兰溪路的真如市场搞蔬菜批发。1997年,丈夫遇车祸不幸身亡。她回去处理丈夫后事,真不知道以后的人生怎么面对。没有想到,当时真如市场的蔬菜部经理张根兴从上海赶到苍山,带来3000元现金上门慰问。他鼓励道:小孔,你一定要振作起来。她在家呆了20多天,又回到了上海。她别无选择,3个孩子要吃饭要读书,都指着钱花。

  回到市场,她的摊位费、手续费,都得到了市场负责人的关照。董事长王永芳经常抽空到她的摊位来,问:小孔赚钱了没有?真希望你能赚钱。你孤身一人奋斗,不容易啊。孔庆英对记者说,想起那段日子,她就感动得要流泪。

  十年过去了,她成为市场上颇有名气的经纪人。一个女人在外闯荡,不止艰辛,而且有意想不到的风险。那年,孔庆英带7辆卡车到北方某县去收货,深夜11点,车突然被拦截了,当地的菜霸开来2辆卡车就要装货,孔庆英争了几句,菜霸就叫来许多小痞子,人人手持棍棒,孔庆英的驾驶员都吓得不敢吭声了。这架势真的很吓人。小孔靠在冷库的门上,心里想,今天你就是跪下来求菜霸,也没用。苍山也有20多个小工,有人过来问:大姐,怎么办?孔庆英果断地说,我来对付。她横下心走上前,怒上眉梢,对那个菜霸说,你有本事劫我的货,就先把我打死!菜霸被镇住了……

  开始的时候,她在真如市场搞蔬菜批发,每天发一卡车的菜,量不多。5年后,真如市场移至江桥,规模更大了。2002年、2003年,她营销海南的黄瓜赚了。2005年营销大白菜,5个人赚了50万元,一人10万元。如今,她一人身兼二职,既要收货,还要发货,常常是这里发两车,那里发一车,还负责包装、打冷(制冷)、安排吊车等等。

  孔庆英跑北方下南方,忙得脚不沾地。市场的同行见了都说:这个女的,厉害!很多人问:为什么你这么一个女子市面做得这么大?她答:“我是被命运逼出来,是市场经济给了我机遇,也是江桥市场给了我一个舞台。”

  江桥市场9月27日当天交易量创下历史最高纪录:5900吨。从774吨到5900吨,江桥市场用了整整5年。

  在此之前,上海市长韩正在视察江桥市场时由衷地说:感谢全国的农民。

  目前,江桥市场正谋划着发展成国内一流、接轨国际的农产品大市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