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上海人家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医药资讯·广告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 ·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 · 股海淘金
 第B05版:专版
 第B06版:证券 · 投资理念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博物剪影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创意设计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2007年10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门女将》昨晚为“青研班”上海巡演画句号
“儿郎”衬托“女将”更英武

王剑虹

■ 穆桂英(下,史依弘饰)在《杨门女将》中 本报记者 胡晓芒 摄

  本报讯 (记者 王剑虹)飒爽英姿的“众女将”把舞台装点得花团锦簇,甘当绿叶的“众儿郎”齐心协力扶持“红花”。昨晚,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10员“大将”在逸夫舞台上演京剧《杨门女将》,经典剧目加上明星阵容,令观众过了一把戏瘾。

  作为“青研班”10周年汇演上海站的末场演出,昨晚的《杨门女将》集中了10位历届“青研班”毕业生,满台星光。扮演穆桂英的是北京的董圆圆和上海的史依弘,一北一南表演风格稍有不同,前半场偏重文戏、后半场偏重武戏,各有千秋。台风端庄大气的梅派传人董圆圆在前半场中演穆桂英,将穆桂英突闻宗保为国捐躯的心理表现得细腻传神、催人泪下。史依弘在后半场中扮演穆桂英,她一身“武艺”不减当年,并融入了梅派青衣的雍容之气,更显得光彩夺目。扮演佘太君的袁慧琴和胡璇也同样是一北一南,两人都有一条好嗓子,两位演员都注重把握分寸感而不是一味地卖弄好嗓子。

  “女将”们一个个在台上光彩夺目,“众家儿郎”虽然戏份不多却也都是重量级的,天津杨派老生张克在剧中扮演没几句唱的宋王,上海的两位首届“青研班”毕业生李军和严庆谷分饰寇准和王辉,北京的奚派老生张建国扮演采药老人,都为整出戏增色不少。

  昨晚的《杨门女将》还是难得一见的“南北综合版”。《杨门女将》的南派和北派稍有不同、各有侧重,而昨晚的演出综合了南北两种风格,董圆圆、袁慧琴担纲的前半场是北派风格,史依弘、胡璇担纲的后半场则是南派风格。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