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面解读《诗经》 ——谈《诗经的科学解读》 李伟国 |
《诗经》这个久经考验的经典文本,对于文学来说,她是最优秀的、脍炙人口的、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学家、满足了一代又一代阅读者的欣赏欲望的、阅读率最高的作品;对于历史学术来说,又是了解先秦历史、社会、文化、民俗乃至语言等等的不可或缺的资料。无论是在研究取材还是阅读理解中,对文本字词句基本意义的准确理解,永远是最基础的要求。学者除了从历史语言的视角,或者说是人文的视角,去钻研这部从时间的长度和地域的广度两方面来说都十分博大的精华文化成果以外,也早已认识到了必须从自然科学的视角去审视这部作品,而这对于作品的人文阅读,大有裨益。 四年以前,辞书社科技编辑室主任傅伯诚告诉我,有一位先生研究《诗经》中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写了一部稿子。我立即想到了晋代陆玑的《毛诗草木虫鱼疏》,魏晋而下,治此学者代不乏人,晚近则此调不弹久矣,当然很想知道是何等样人物在从事于此。 过了几天,农学家胡淼先生来到了我的办公室,六十开外,精神矍铄。我读了一些初稿,谈了几点意见,告诉他这项工作很有价值。胡淼先生大受鼓舞,说回去加紧工作。 胡先生十分认真,稿子改了又改,补了又补,分量越来越厚重,从原来预计的30万字,先是扩充为50万字,最后达到了70万字。我决定将其列入新设立的专门选收篇幅较大的学术成果的“历史人文专著系列”。我们请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一位古典文学学者为这部文理两栖的著作作鉴定,结果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的资助。 据胡先生统计,《诗经》305篇,有141篇492次提到动物,144篇505次提到植物,89篇235次提到自然现象,可以说是世界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而这1232个知识点,就是胡先生这部《诗经的科学解读》的释读重点。胡先生的释读决不人云亦云,也不是已有说法的汇集,而是包含了很多的创见。 诗人记述那么多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农作物和雨雪风电、天文地理等自然现象,是文学创作赋、比、兴手法的需要,是讲明事理和塑造艺术形象的需要,胡先生的解读自然不能离开《诗经》的文学价值和人文内涵,所以这是一部跨学科的著作。 此书对于正确理解《诗经》是十分重要的,将会给《诗经》的释读注入新的含义和活力。而从学术角度来说,这部著作也有很高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