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6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头版
 第B02版:财经周刊 · 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 · 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乙肝病毒发现四十周年之际,专家呼吁:
重视初治 预防耐药

乐小玉


  在10月11日北京召开的乙肝病毒发现40周年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等肝病专家指出:在拥有多个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今天,乙肝病毒耐药已成为当今乙肝治疗领域最大的症结。针对目前乙肝患者的一些认知及用药上的误区,重视初治,预防耐药,成为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方向。

  耐多药成为潜在威胁 

  1967年,Baruch Blumberg博士发现了乙肝病毒,并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自病毒发现伊始,人类就开始了与乙肝病毒的拉锯战。1986年,首个干扰素问世,打响了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第一枪;1999年,首个抗击乙肝病毒的核苷类治疗药物拉米夫定上市;2005年,阿德福韦上市;2006年,恩替卡韦上市……至今人类已经拥有了多个抗击乙肝病毒的治疗武器。

  然而,随着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不断问世,耐药也成为乙肝治疗中日益突出的问题。耐药一旦发生,原本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的抑制病毒复制能力就会大大降低,此时即使加大药物剂量或者换药,疗效也不如在初治时就选择强效降病毒、低耐药的药物效果好。同时,耐药会导致病情反复、疾病进展、恶化等不良后果,而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也会给后续治疗的选择带来极大困难,直至最后无药可用。

  破解耐药方程式    

  庄辉教授指出,乙肝病毒(HBV DNA)在复制过程中,其变异率比其他DNA病毒高10倍左右。减少病毒发生耐药变异,关键是快速强效地降低乙肝病人体内的病毒载量;同时还需要考虑病毒对药物耐药所需的基因变异位点的数目。

  首先,乙肝病毒耐药变异发生几率与乙肝病毒载量的高低成正比,即乙肝病毒载量越低(体内病毒越少),则病毒复制越不活跃,病毒发生耐药变异的几率也就越低。其次,耐药变异发生率与病毒产生耐药所需基因变异位点的数目成反比:即相同的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病毒产生耐药所需变异位点的数目越多,病毒发生耐药变异的几率越低。

  在今年4月欧洲肝病年会上公布的最新研究数据表明,在高病毒载量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中,与阿德福韦相比,恩替卡韦的降病毒能力更快更强。另外,临床数据显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或替比夫定只需要1个乙肝病毒DNA位点变异就可对它们产生耐药;而恩替卡韦耐药则需要乙肝病毒DNA上同时有3个位点发生变异,这就好比提高了病毒耐药的门槛(医学上称为“高耐药基因屏障”),从而降低了病毒对药物耐药的发生率。

  重视初治,预防耐药  

  与病毒的斗争犹如拳击比赛,知道了如何击打对方的要害,剩下的关键就是何时出击。南方医科大学教授侯金林在研讨会上指出:“慢性乙肝治疗时机很重要,若在初始治疗时就选择既强效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就能保证乙肝治疗的长期有效,最终达到控制乙肝疾病进展的目的。”

  如果初治时选择耐药率高的药物,等到病毒耐药时再换药,即使换成强效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也会大大影响药物的疗效;而且患者之前使用的易耐药药物,已经导致了病毒多个位点的变异,降低了后续药物耐药的门槛,从而加大了后续治疗药物的耐药率。

  乐小玉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