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中上海兵 彭 冲 |
《新四军中上海兵》是由上海的新四军后代提议发起,在新四军老战士和上海广播新闻中心的热情支持下,又特约了部分军旅作家、老战士和后代撰稿,并收集部分文稿编撰而成。全书披露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爱国青年和一些知名人士,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接受了进步思想,抛弃城市生活,排除艰难险阻投奔新四军的史实。他们在新四军中锻炼成长,在各条战线上贡献壮丽青春,更有无数优秀儿女牺牲了宝贵生命。读着这些震撼心扉的事迹,不禁把我的思绪带进了当年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 1938年,上海地下党(中共江苏省委)按照党中央指示,陆续调派党员到上海附近地区组织抗日武装;同时组织难民、进步青年和知名人士到皖南参加新四军。我在皖南新四军第二支队担任宣传队副队长时,就接待过上海来的爱国青年,包括著名作家、艺术家和医护技术人员。到了1940年秋,谭震林同志领导的新江抗,考虑到上海地下党的安全,直接组织扩军小组到敌占区上海扩军。1942年底我来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担任政治处主任,发现这里的上海兵比较集中,从团政治处的股长、干事,到营长、营教导员、连长、连指导员、文化教员,直到班里的战士,到处能听到上海人讲话的口音。这些大城市来的同志知识面广,政治觉悟高,个个朝气蓬勃,是我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有力助手。团里办的《工农兵报》,无论战斗多么频繁紧张,都能照常出版,连队俱乐部和墙报也能正常坚持。办文教班,开展小足球活动,进行歌咏比赛,建立工农兵文艺社,帮助干部战士识字学文化,他们又是这些活动的骨干力量。 那年在宝应安丰镇我曾主持过一次全团歌咏比赛,从团政治处到各营连,大都是以上海兵为骨干的文化教员们组织实施。黄苇同志以我团在战斗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事迹谱写的几首歌曲,在全团产生很大的反响。著名的《你是游击兵团》,作为团歌一直唱到全国解放,至今留在人民解放军的“沙家浜”部队中。人们称五十二团人人都唱歌,处处有歌声,连队就是歌队,战士就是歌手,我觉得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浓厚的政治空气,活跃的文化氛围,激励了部队高昂的战斗士气和扎实的战术技术训练,使五十二团成为主力团之一,驰骋大江南北,扬威朝鲜战场。同时我要指出,担任营、连、排干部的上海兵,以及文化、医护技术人员,伤亡也相当大,书中写到的那么多来自上海的烈士,都是我们永远怀念的优秀指挥员、政治工作人员、文化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著名的文学艺术家! 鸦片战争以来,上海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上海人民近百年来传承了奋起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优良传统。“八一三”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疯狂进攻上海,激起广大市民群众抗日救国的怒潮,以各种方式进行对敌斗争,把自己的骨肉亲人输送到新四军,便是有力的证明。据不完全的统计,有组织输送到新四军的就达二万余人,还有许多上海青少年通过自己寻找的线索,突破层层封锁,来到华中各根据地参加新四军的更是不计其数,不仅是补充了兵员,也为新四军干部储备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过去媒体对这方面的报道少而分散,许多感人事迹鲜为人知。在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的时候,《新四军中上海兵》的出版,将渐被散失的史迹集中发掘昭之于世,对于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的指示,发扬光大热爱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树立“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综合素质,启迪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磨练成长,无疑能起积极作用。本书对于研究新四军历史和上海抗战史提供了真实的资料,为我们的后代传承上海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新四军的铁军精神,作了有益的尝试。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漫长征途中,我特别期望青少年们学习先辈,志存高远,报效祖国,成就自我,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勇敢地去迎接挑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是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