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尽显民族工业之最 ——“苏州河近代工业商标文化展”先睹记 郭剑烽 范小锋 蔡仁华 |
中国第一家纺织厂、面粉厂、油脂厂、制药厂、电扇厂……49家民族工业企业之最,都降生在上海,集中在苏州河沿岸。今天上午,记者先睹了将于明天开幕的“苏州河近代工业商标文化展”。这项作为普陀文化艺术节的别样艺术展示,仿佛拉开了我国纺织、轻工业百年历史的大门。 获得世博会金奖 “我国民族工业起步比较晚,主要产生了一批对农作物提炼、加工、生产型企业。”普陀区收藏协会会长陆人伟告诉记者,“所以苏州河岸绝大部分由棉纺、面粉、油脂、药业企业组成。”记者看到一枚巴掌大小泛黄纸片上画着梅花鹿、丹顶鹤和松柏,“松鹤牌”商标清晰可见。这张大有余机器榨油公司(油脂四厂前身)的标识,不但是我国榨油企业的象征,也是最早经过注册的商标,迄今已有119年的历史。 据记载,就是依靠这枚貌不惊人的小纸片,“大有余”生产的豆油,参加1926年美国费城的世博会,一举夺得金奖。引以为豪的是,当年同样位于苏州河岸的振华油漆厂、天厨味精厂、华生电扇厂、中华书局共8家企业分获世博会金银和荣誉奖,轰动一时。 借助得天独厚的优势,1911年开办的中华书店(中华印刷厂前身),不但是我国辞海编撰的先驱,又是最早的日历生产厂。一枚1926年印刷4K纸大小的“阴阳历”上,正中为硕大一只彪悍的老虎头,下方两侧分别印着“经营要目”和“各埠分局”。“书局”出版印刷字典、教科书、碑帖画等24类,企业遍及北平、太原、厦门、哈尔滨等40个城市,“可见当时中华书局盛极一时的影响”。令人发噱的是,在这份日历上,真正的日期只有扑克牌大小,“喧宾夺主,广告味太浓”。 “金双马”成为标准 提起上海民族工业的商标史,不能不说申新纺织九厂(上海第二十二棉纺织厂前身)与阜丰面粉厂(上海面粉厂前身)。两家厂分别代表两种行业的企业,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成为同业中的老大。阜丰面粉厂年产面粉达到1188万包,以3把钥匙为图案的商标印章记录了企业的骄傲。而拥有45万纺锭、2795台织机的“申新厂”,则以骏马为商标,更是当年著名品牌。其中,“金双马”牌棉纱被确定为中国标准纱,制定产品质量参数指标的“栈单”,发往全国每家纺织厂作为生产标准参考。 200元面值人民币 上午,记者不仅见识了不同种类、造型、质地的一枚枚饱受沧桑的标牌、标识,还看到了那个年代企业的票据、工作证。一枚于上海解放第二天即1949年5月29日,由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首款200元面值的货币引人注目。长城、梅花图案历历在目,这是当年解放军接管中央印刷厂上海总厂(上海印钞厂前身)后,广大工人饱含对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的热切盼望,加班加点生产的,其显著特点是货币上方正中央的“中央银行”改为“中国人民银行”,反映了党和政府决心为人民谋利益的坚强信念。 本报记者 郭剑烽 通讯员 范小锋 蔡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