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组织如何从事慈善—— 两本“慈善明细账”一份“企业公民心” 姚丽萍 |
昨天,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第一次提到“慈善事业”。那么,新经济组织如何从事慈善? 一家成立不过5年的物业公司,在全市3000多家同行中率先成立“慈善基金”,又在企业内部设立“意外帮困金”。对内、对外两本“慈善明细账”,透露出一个民营企业的“企业公民心”。昨天,记者在卢湾区淮海中路浦江物业公司见识了一个新经济组织的“慈善文化”。 天才少年有“圆梦基金” 12岁的小君从2003年获得上海少年钢琴赛甲组一等奖至今,她成了多个全国钢琴赛的“得奖大户”,还曾随上海代表团赴法国参加申博演出。可是,这个天才少年却曾为学费发愁——母亲丧失工作能力,父亲退休,家庭收入微薄。 从今年5月起,小君不必再为学费发愁,浦江物业“艺术圆梦基金”将资助她未来6年的钢琴学习。翻开这项基金的明细账,可以看到,9名从11岁到17岁的天才少年,都将得到7年到1年的资助。 “今年初,公司党委决定拿出50万元设立慈善基金,并每年追加善款。一些员工有点想不通,有钱多发点奖金不是很好么?”浦江物业党委书记肖兴涛说,在基金成立那天,不少员工都在场,见到那些孩子,知道了慈善基金意味着什么,员工的评价是:“企业公民”尽社会义务,值! 风雨同舟“意外帮困金” 慈善帮困也为企业本身营造了和谐的内部环境。今年8月,员工老石的家里遭雷击,震碎的玻璃割断了他妻子的手腕主动脉,大手术后幸免于难,但高昂的医疗费让石家发愁。这时候,公司的“意外帮困金”为石家解了燃眉之急。石家不过是“意外帮困金”的受益者之一,明细账详细记录了今年以来的51项帮困支出。 保障物权要设新基金 物业管理企业是新经济组织,走进市民生活也不过20年。伴随物权法实施,物权意识日益深入人心,人们需要更专业的物业服务保障物权。“我们不但要跟高校合作办学,培养物业服务专门人才,而且,还要为人才培养设立专项慈善助学基金。”肖兴涛说,一个新经济组织最初的发展要靠资本,接下来靠制度,再发展就得靠文化——“企业公民”的慈善文化不可或缺。 本报记者 姚丽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