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人之道” 白子超 |
先进篇载:“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善人,前文已述,是善良之人,人中之杰出者。孔子议论的善人,主要是指执政者。 道,多义,此处应是途径、方法义。“问善人之道”,意思是问善人走的路如何,或是问善人干的事怎么样。 践,踩踏,引申为遵循。迹,痕迹,引申为先贤遗留下来的功业以及教诲等。 入室,这是一个比喻,指道德学问达到了精深的程度。居家建筑由外至内分别是大门、庭院、堂屋(正厅)、内室,孔子以“升堂”“入于室”比喻道德学问由浅入深。孔子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先进篇),是说子路鼓瑟的境界和礼乐德性达到了中等水平。自然,第一阶段实际上是“入门”。于是,后来又有“门外”“门外汉”之说。 对此章的理解明显分成两派。一派可用《论语新解》作代表:“子张问善人的行为。先生说:‘善人能不踏着前人脚印走,但亦进不到室内去。’”此解认为善人行事不依成法,有所创新,自成一家,但道德学问未到深奥处,把“不践迹”与“不入于室”看成是两回事,是转折关系。一派可用《论语译说》作代表:“子张问作善人的原则。先师说:‘不踩着前人脚印走,道德学识难以进入最高境界。’”此解把“不践迹”与“不入于室”看成是一回事,是因果关系。 愚以为,后者是正确的。孔子是说善人没有按照先贤的教导和功业去做,所以各方面都达不到最高水平。但是,“善人之道”译为“作善人的原则”,不确。 孔子虽然从批评的角度回答子张的问题,但并没有否定善人。“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述而篇)这足以证明孔子对善人的肯定。孔子肯定善人,同时认为善人各方面水平不够,还有其他例子。 子路篇载: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此章中心语是别人说的,孔子引用并加以肯定。“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也可以做到消除残暴、不用刑杀。”这话确实不错啊!此章固然是说胜残去杀之不易,可同时也明确指出善人之道迂钝而功效甚缓。与下一例比较,这一点就看得更清楚。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篇)期月,有一周年、一整月两解,此处似应取前者。如果有人用我主持国政,一年可以改变旧貌,三年就会很有成绩。可见,二三代善人为邦百年,不一定抵得上孔子一人主政三年。这只能说明善人与孔子根本就不是一个水平的人物。善人没有遵循先贤的教导,没有吸取先贤的经验,不学习,或学习较差,道德、学问、能力等等都很有限。 在孔子心目中,善人低于圣人、贤人和君子。《荀子·哀公》载:“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这话不一定就是孔子所说,但意思与孔子思想相合。所以,善人的水准与“士”相当,由上到下属于第四层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