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长一路都伴“科学梦” 上海“做中学”和“青少年科学素质试点项目”赢得中外专家赞许 马亚宁 |
一套完整的“科学阶梯”日前亮相2007上海国际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发展论坛,引来中国科协、法国科学院和美国科促会科学教育家的一致赞许:上海“做中学”项目+“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上海试点项目(2003-2007)”,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全程培育孩子的科学梦。 “做中学” 让小朋友爱上科学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被我抓到啦!”“做中学”现场课上,一群5岁小朋友“玩”得正起劲,他们边看边想,有时闻闻,有时摸摸,四处找空气。在这里,课堂变成快乐实验室,老师不是标准答案库,孩子们被引导着自由提问,幻想各种假设,尝试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如果老师的“穿针引线”不科学,会有科学家来“把脉”。 去年年底,一项针对“做中学”的评估报告显示,80%的孩子对它喜爱有加。2007年8月份,上海百余位项目教师对所教幼儿园和小学分析表明,70%的“做中学”小朋友学习积极性提高,58%增长了科学知识,68%养成动手做的行为习惯。 试点项目 给中学生“科学辞海” 在国庆长假里,初二的淘淘迷上了“红绿灯”,到处搜索“如何让城市交通更聪明”。原来,他所在的学校加入“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上海试点项目(2003-2007)”,本学期新开“智能交通”资料包,吸引中学生们“幻想”城市畅通之道。 “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上海试点项目(2003-2007)”是面向全市初高中生,请科学家和教育家共同担任“科学写手”,用“好书”激发科学梦想。5年来,上海市科协邀请下属学会的近千名专家和教师编写60多个“资料包”,已进入全市124所试点中学的二次课改拓展型课程。许多中学生更视它为青春版“科学辞海”——“学语文遇生词,查辞海;爱科学有问题,求助资料包。”中学生还围绕“资料包”组织兴趣小组和科学社团,踊跃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本报记者 马亚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