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 都 会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法治视窗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上海地产
 第A26版:上海地产
 第A27版:上海地产
 第A28版:上海地产
 第A29版:上海地产
 第A30版:上海地产
 第A31版:上海地产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头版
 第B02版:休闲·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 · 我家厨房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汽车
 第B10版:汽车 · 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 · 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 · 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 · 运动特刊
 第B14版:汽车 · 运动特刊
 第B15版:汽车 · 车情车趣
 第B16版:汽车 · 我爱我车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新法实解
 第B22版:求职· 教育培训
 第B23版:求职· 职场动态
 第B24版:求职· 培训动态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过网络开展邻里互助为何做起来有点难——
社区“帮客”网站门庭冷落

姜燕


  过去,邻里街坊互帮互助,帮人搬个家代看个孩子,都很平常。现在,一扇防盗门隔断了邻里关系,同楼居住,却“老死不相往来”。能否通过网络开展邻里互助?新华街道新建的“同城互助网”提供了一个“帮客”平台,方便本社区的居民上网求助。不过,这件事做起来有点难。

  老先生有午饭吃了

  今年80多岁的陈老先生是个孤老,一日三餐有点成问题。他从报上看到别的区有“送餐服务”,觉得很不错。到居委会询问,居委会干部帮他给“同城互助网”邮箱发了一封求助信。不久,陈老先生就能在家中吃上香喷喷的午餐了。

  “这个平台搭起来之后,确实有不少人得到帮助。”新华社区党员服务中心负责人徐涛介绍,当时网站负责人看到陈老先生的求助邮件,主动帮他联系了居家养老服务,不过那里正在装修,等装修完毕后,他们马上开始给陈老先生配送午餐。

  “一方面,有愿意提供帮助的人,在网站上登记他的信息,我们记录下来后,作为社区志愿者储备;另一方面,有需要帮助的,在网站上发帖后,在线的社区居民愿意提供帮助的,可以直接在线联系。”徐涛透露,网站管理员也经常回复帖子,甚至将求助信息在网上群发给几百名社区志愿者,当起“互助中转站”。

  回复信息的人很少

  不过,记者登录“同城互助网”,发现网站有点冷清。页面右上角的数据显示,自网站7月份建立以来,求助信息为83条,回复信息数为192条。打开求助信息,不少信息只有1条回复或没有回复,回复者从网名上看,也都是同一个人。网站注册会员数也不多,只有240人。

  徐涛说,网站并未大规模宣传,只是借助社区举办的一些活动扩大知名度,而活动参与人数和范围有限。

  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位住在新华社区的居民,发现意见较为分散,表示“会上网”、“不会上网”、“可能”或“暂时不会”的人平分秋色。称“不会上”的黄女士30多岁,她毫不客气地质疑:“社区居民上网站的人有多少?即便上网,有社区概念、并且登录本社区网站的人又有多少?在网上找人帮忙没准还会耽误时间。”

  借鉴业主论坛形式

  与新华街道的网站相比,一些新建小区业主论坛显得热闹得多。最为活跃的上海康城网站,10月14日7时至8时一个小时内,就有30个“主题帖”,最多的回复帖有整整5页。其中“互助类”帖子有10条,如“刚在小区里捡到一只小猫!有人愿意领养吗?”“求原力健健身卡一张或者两张。老婆规定三天内搞定,各位帮帮忙!”等等。

  不过,相比街道而言,这些业主论坛有其自身优势。一来业主大都是年轻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二来论坛的形式参与性更强;第三小区的范围比较小,业主相对容易产生亲近感。但据说上海康城的业主论坛,也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的发展。

  徐涛表示,使用论坛形式,可能会有些不良信息,不利于管理。不过服务中心会考虑借鉴这些做法和形式,让社区互助网站发挥更大作用。          本报记者  姜燕

  评论 071017108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