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一朵昙花 海派馄饨 公输于兰 王震坤 |
| ||
|
文 / 公输于兰 图 / 王震坤 面食里我只喜欢吃南方的馄饨。吃多了发现,馄饨的味道因地各异。 广东人叫馄饨为云吞,外表颇像一团云,绉纱皮;一团馅,沿袭粤菜风格,大都猪肉鲜虾,肉少虾多,突出海鲜,形成“三高”:高成本(虾须新鲜而大,且有弹性,不能有任何腥气),高蛋白,胆固醇也不低,所以一般不会单纯云吞一碗,而必须跟面条下在一起,成为云吞面,既是菜,也是主食,再配以蔬菜和高汤,吃的时候蘸点醋,以助消化。由于云吞跟面合在一起,想要一碗好味道难度较大,云吞即使好,面若不好,比如一些港式茶餐厅的速成公仔面,夺了云吞的好味道。面若太好,汤浓有劲道,又滑润收滋味,倒又把云吞里的虾味盖住了,有些海派餐馆的云吞面就是这个格局。 成都的红油抄手,道出馄饨形状的特点,也显示了川味特征,有麻辣开道,馅料好坏,面皮厚薄都不重要了,辣,抵挡一切消解一切,任你什么材料,最后都是“祖国山河一片红”。 江南一带的菜肉馄饨,样子差不多,区别只是一点点,但这一点点的差别却能分出各家各味。 小时候吃上海本地外婆家的馄饨,一色结实的肉和荠菜馅儿,可有可无的清汤,香则香矣,然吃上去干渣渣,唯有放学后,吃中午下好没吃完,晾在锅台上的冷馄饨,比起饼干之类的干点来,才显得鲜美滋润。少长,吃大伯家的馄饨。伯母是扬州人,馅儿里除了猪肉和少量小青菜外还要加肉皮冻,虽然也是清汤,但汤里放一小勺猪油和葱末,连汤带馄饨地吃,滑润又鲜香。 现在,给家里人弄一顿馄饨,基本上博采众长。曾经做过虾肉馅的,可多吃腻味;做过像有些馄饨店那样放入香菇的,味道又太冲,吃一次印象深刻,隔多久再吃也仿佛昨日刚吃过。后来以扬州伯母的馄饨为本,加以改良:将小青菜的三分之一改为荠菜,将猪油改为麻油,汤里除了葱末,再加上些许紫菜和开洋(也算是有了海味),或干脆用去油鸡汤代替,遇喜辣者撒一点胡椒面或剁椒粒。如此海纳百川,终致家人对馄饨兴味盎然。这算不算是一种海派文化的生命力表现呢?有一点忘了说,我家馄饨咬一口里面会有汤,粘合之处绝对没有面疙瘩的感觉,这得益于裹馄饨的手势,可手势很难言传,只能作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