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3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 点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 都 会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2007重阳节99关爱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上海地产
 第A24版: 广 告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上海地产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投资理财
 第A31版:上海地产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头版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专题报道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 · 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 · 吃遍中国
 第B13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4版:好吃 · 酒旗茶垆
 第B15版:好吃 · 调味金指
 第B16版:好吃 · 上海味道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上海地产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茶里茶外
煎水烹茶

马昌


  文 / 马昌

  日本美学宗师冈仓天心《说茶》一书中,将茶道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期:煎茶、抹茶和淹茶。不同时期的茶人,所选择的煎水烹茶用的煮水器各有特色,无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显现出不同时代的茶道风貌。

  茶兴于唐,唐代盛行的是煎茶,亦名煮茶。唐代煎水烹茶的用具是茶釜和风炉。茶釜就是用生铁铸造的茶锅。风炉,则是铜铁铸造的鼎形茶炉。这两种物件均小巧玲珑,可置于案头,用来烧水煮茶。敞口的茶釜,便于用眼睛观察水开的程度,称为目辨。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云:“一沸如鱼目,微有声。”此时加入适量的盐;“二沸缘边如涌泉连珠。”量取茶末分入漩涡中心;“三沸如腾波鼓浪”,这时将二沸时舀取备用的水倒入茶釜中止沸,以育茶的精华。随即分茶入碗,供人饮用。茶仙卢仝《七碗茶歌》中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盛唐茶人饮茶一碗至七碗各自不同的感受。读来令人心生向往,恨不能与之对饮。

  茶盛于宋,宋代流行的是点茶,亦称为抹茶。宋代茶人的煮水器改用小巧的瓶,亦名汤瓶。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曰:“瓶以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瓷石为之。”用来生火的茶炉,则改用竹炉、砖炉等。以汤瓶煮水,只能依靠听觉来把握判断水的火候,称为“声辨”。如远处蝉鸣为一沸;如满载大车吱呀声响为二沸;如松林涛声,似涧流喧闹为三沸。煮水点茶则“当用背二涉三为合量”,即将二、三沸之际的水冲入加有抹茶的茶盏中,用茶筅搅打后即可饮用。宋人饮茶显现出文雅精微之趣,每人一盏,其乐陶陶。

  明代以后流行的是淹茶,即今人所说的泡茶。明清时期煎水泡茶用的煮水器的典型代表,非功夫茶具的潮汕烘炉(茶炉)和玉书煨(煎水壶)莫属。茶炉是用细白泥制成的,高一尺二寸;玉书煨,又名水铫,是一种有柄的器物。材质用铜、铁为之,为时人所喜的乃是砂铫。即火后,用虾须水(刚开未开的水),冲入放有茶叶的紫砂壶中泡茶,分入若干深瓯中(茶盏)饮用。彼时人饮茶时讲究“独品得神,对啜得趣,众品得慧”,自有一番新风貌。

  今人泡茶,首选的煮水器是电炉,亦名随手泡。相较于前人的煮水器,省却了生火煮水等许多繁琐之事,方便快捷,深得今人欢心,但相较于古代茶人水煮茶,自是少了几分优雅的古典风韵,令人每每念及,不由心生些许惆怅。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