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科学发展道路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上接第1版)代表们谈到,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以上。面向未来,我们依然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对上海来说,首先必须着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吕民元、张立平等代表分析说,这些年,我们取得了喜人的发展成果,也面临前进中的问题和困难。中国人口众多、资源贫乏,如果不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继续拼资源拼规模,走高能耗高投入的发展之路,经济发展必然难以为继,只有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发展的可持续。 徐乐江代表谈到,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这个发展就是又好又快。从“又快又好”、“快速发展”到“又好又快”,这一字之差的调整,强调的是质量和效益,是发展理念的升华和创新。潘志纯、巢卫林等代表说,我们要自觉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上海工作的各方面,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发挥规划、政策体系的引导作用,推进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在讨论中,代表们一致认为,上海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在加快“四个率先”上,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就能抓住上海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如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少代表认为,首先要着眼全局,确保中央宏观调控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中央各项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继续把上海经济发展中呈现的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好势头保持下去,切实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推动形成三二一产业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蒋应时代表说,要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的核心作用;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创业产业等服务业,同时要优化服务业布局。 胡茂元、徐乐江等代表认为,要着眼提升上海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下大气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按照十七大要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还必须坚持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李宣海等代表说,要深入推进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自主创新,聚焦国家战略、聚焦重大产业项目、聚焦创新基地,努力攻克一批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核心关键技术,带动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 让市民生活在蓝天白云下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代表们认为,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变,节能减排是最重要最直接的路径。代表们谈到,完成节能减排指标, 必须加大环保投入,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甘忠泽代表说,要做好建筑节能工作、扩大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能源使用范围,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十七大报告的新论述。对此,孙雷代表感慨尤深。他认为,生态文明体现的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要把推进崇明现代化综合性生态岛建设,作为上海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在充分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发展,在上项目、搞建设前进行评估,看其是否影响环境、符合规划;同时,继续采取措施,改善、优化生态;发展绿色农业、海洋装备产业和生态旅游服务业,建设生态文明,让人民共享。 巢卫林代表谈到,必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淘汰劣势企业,保护淀山湖水环境;精心做好规划,严格按照规划使用土地资源。 代表们深深感到,只有按照十七大报告要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上海的健康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为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作出上海的贡献。 (本报北京今日电) |